牡丹江市农技培训进入“私人订制”时代

11.05.2016  09:55

  本网讯(丁国新)“水稻秧苗的后期管理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什么时候施?“在秧苗移栽前3到5天打一次‘送嫁药’就可以了,我来给你开个处方。”今年,像这样的技术服务每天都在牡丹江市田间地头上演。这个一对一的服务被广大农民称之为农技服务的“私人订制”。为满足今春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对新作物种植技术的需求,该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纷纷采取有效的一对一的服务方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粮”。

      农户点单 农技“上菜

      农户点单,科技人员照单送农业技术培训。今春,东宁市农技推广中心主动与各乡镇对接,根据各村组产业发展需要,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根据农户的不同层次需求组织开展各种培训课程,把各类实用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了农技服务的“私人订制”。

      为有效提高服务群众满意度,进一步落实为民服务宗旨,今年牡丹江市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大力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在以往“专家门诊”和“科技保姆”的基础上再推服务新举措,大范围开展了农技服务的“私人订制”:有效整合资源,在春耕时节,组织农技人员下乡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农业专项技术服务,现场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在强化技术服务的同时,针对不同的类型和田块开出不同的处方,并安排专人对种养大户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全程技术指导,使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该市农业部门还组织知名农技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部门业务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围绕棚室、大田、畜牧技术需求,深入乡镇、村屯、园区和田间地头实施“按需培训”,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通过培训,使种植养殖大户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带动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新型农民,达到农技师传、种养大户帮、新型农民带的效果。

      “三减”打造绿色农业升级版

      备耕期间,海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围绕农业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深入村屯开展科技备耕指导。该中心派出科技人员分别深入各村屯的田间地头,一对一地按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做到了合理用肥、合理用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这只是我市以“三减”模式打造绿色农业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调查监测显示,土壤耕地连年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耕地地力下降,将影响到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推广绿色耕作方式势在必行。今年,牡丹江市农业部门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广“三减”模式,及时开展了科技备春耕生产指导。

      农业部门采取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的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种田大户和合作社进行一对一宣传培训。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果树、蓝莓、树莓、万寿菊、甜叶菊、蔬菜、瓜果、小杂粮等种植,帮助农户从农业政策、市场形势、合理布局、科学种植管理等方面分析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三减”的必要性,使农户逐步加快土地流转,使农业向规模化、效益化上发展。

      专家团队“送餐”到田间地头

      今年,牡丹江市农技推广总站针对农民的差异化技术需求,培训前专门派出技术工作人员到各乡镇、村屯发放《培训调查表》和《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明确土地的“口味”和农民亟待解答的技术难题,再由专家团队“送餐”到田间地头。

      日前,记者跟随该市农技推广总站工作人员来到西安区温春镇楼房村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卡,楼房村附近几个组的村民也早早赶到会场,等待领取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该村一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实施测土施肥时,农民施肥完全凭经验,对土地真正需要什么“营养”并不大了解,这样不仅浪费了肥料、增加了种田成本,而且破坏土壤环境,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现在有了建议卡,农民种地就有据可循了。

      据介绍,为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市农技推广总站通过大量取样、认真检测,制作出了全市土壤资料数据库,做到县、乡(镇)及每个村都对辖区的土壤“营养”情况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80万亩耕地“享受”测土配肥“营养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