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阳明区:“大社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于林波 王月迪 黑龙江日报记者 孙昊
社区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最基本的细胞,居民和企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从2011年开始,牡丹江市阳明区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大社区、发展社区经济”的战略构想,积极打造“体制健全、机制灵活、职能完整、功能齐全”的城市基层一级政府。
机构做减法大社区制优化资源配置
“以前社区规模过小,资源分割浪费,办事效率低下。”主抓这次社区改革的阳明区政法委书记吴龙海向记者道出这番感慨。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阳明区将4个街道办事处合并成2个街道办事处,将原有30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整合为10个社区居委会,并重新核定现有街道、社区人员的编制和岗位。按照1平方公里1万人口的标准,以主街主路为参照,进行城市社区区划调整,建设大型社区。
阳明区阳明街道办事处书记王丽娟对大社区有深刻的感受:“合并后有了更多的办公经费,各种资源也开始向大社区集结,以前无法开展的规模性活动也能开展了。”
职能做加法扩权强街增加造血功能
此次社区改革,阳明区突出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发展方式,突出财政体制、分配体制和管理模式创新,下放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职能,使财政、工商、税务、环卫、物业、食品监督等管理职能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延伸,在街道办事处设置“一办两所三中心”(办公室、财政所、司法所、经济发展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三优文明创建中心),街道、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大力拓展。目前阳明区开展的社保服务、卫生服务、助老服务等“百项服务”进社区活动深得民心,刚办完低保的公园社区居民王利民对社区服务很满意:“现在很多事足不出社区就能办,我们在社区找到了归属感。”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街道社区的造血功能,阳明区以发展经济、协税护税、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与工资、经费、奖励挂钩为抓手,按企业所在地一次划入街道及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并将税收50万元以下企业列入街道的财政基数。同时,坚持“谁招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引进的企业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管理,从而极大调动了基层的干事创业热情。
针对以往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服务能力较差的实际,近三年来,阳明区按照“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通过考试、考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55名,其中新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大学毕业生35名。
在人才战略的助力下,阳明区对社区居民和企业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在居民服务管理上,每100户聘请一名网格长,建立801个网格,使街道和社区及时掌控了辖区内居民的情况。各社区还将辖区分成4-6个企业网格,全区共分成50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配备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形成一户企业对应一名工作人员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
通过“两减两优三增”(精简机构、减少行政成本,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编制、增加职能、增加投入)为主要内容的街道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阳明区全面下放财政、工商、税务、安全、食品监督、物业、环卫等区级管理职能,使社会管理能力全面增强。通过建立街道一级财政体制,切实兑现社区经济建设奖惩,街道的财政预算由过去的每年6万元将增加到30万元。去年,阳明区社区经济同比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比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出8和5个百分点。
阳明区委书记姜英波说:“通过社区体制机制改革,不仅使社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且让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释放和延伸,真正畅通了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