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储机制将退出?后市玉米价格谁说了算?
今年国内玉米市场呈现旺季不旺态势。根据历史规律,本应在临储收购之后,基层粮源见底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出现持续上涨行情,而今年却走出了一条弱势路线。其主要原因:一是下游需求低迷;二是进口替代品供应加大。此外,临储拍卖成交结果差强人意,这也足以表明,政策引导的玉米市场逐渐向市场化迈进。
政策性影响
农业部日前公布的一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明确表示,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继棉花、大豆收储机制退出之后,玉米、油菜籽收储机制的退出也将拉开序幕。
自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临储托市政策之后,国内玉米市场的走向基本受政策影响较大,基本每个年度临储都会引发玉米价格出现一波或多或少的上涨行情。也正是受临储收购影响,农民种植玉米面积逐渐增大、产量也是年年增产。2014/15年度已达36900千公顷,产量预估在21848.9万吨。本年度临储收购总量达历史最高,约为8279万吨。而本年度的临储拍卖成交情况也是差强人意,市场投放量巨大,但成交依旧清淡为主,国产临储玉米流拍情况普遍发生,就连之前备受青睐的进口玉米也出现了流拍现象。当前国储库存保守估计在1.5亿吨左右,这也给市场带来一定供应压力。因此,未来收储机制是否退出,亦或者新的政策调整是否出台,将成为2015/16年度新玉米上市后的重点关注事件。
市场性影响
不论政策导向如何,供需对今年玉米市场的影响力度是显而易见的。低迷了两年多的猪价自今年3月上旬开始了持续上涨态势,开启了新一轮猪周期。而本次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的持续低迷。对于玉米的饲用消费来说,生猪即使价格持续上涨但低存栏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对饲料消费空间的提振,而且从价格到存栏到饲料消费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时间大概为6个月,因此我们预计第四季度玉米饲用消费将有所提升。
影响玉米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市场刮来的“替代风”。进口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存在很大的性价比,同时不存在进口配额的限制,备受下游企业追捧,饲料企业对国产玉米的依赖度下降。因此,大量的进口高粱及大麦是直接打压国内玉米价格的一个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价格低廉的进口玉米也在逐月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中国进口玉米87.29万吨,远高于5月份的40.3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1倍。
同时,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因素还包括下游深加工行业及现阶段东北产区种植天气等。说到深加工,近一两年来,玉米深加工产品淀粉、酒精利润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尽管政府对深加工企业实施补贴政策,但整体行业依旧低迷,企业开工率偏低,对玉米需求自然不会很多。
综合来看,目前的玉米市场依旧有弱势运行趋势。前阵子,东北产区的干旱天气出现降雨,市场对减产的预期炒作心态稍有动摇。而当前玉米市场整体仍然面临供过于求的宽松局面,政策调整对未来的玉米市场存在打压影响,下游需求的回暖尚需时日,因此国内玉米市场未来走势仍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