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实现“吨半粮” 小麦657.2公斤,玉米860.3公斤,周年增收1200元
9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德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小麦-玉米科技创新联盟协作组成员单位,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联合举办了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活动。观摩了10万亩示范区玉米示范现场,听取了专家对技术集成应用效果的介绍,研讨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万建民,农业部科教司副巡视员杨礼胜、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书记刘信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陈萌山代表主持单位宣布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一个落地项目——“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圆满成功。10万亩小麦-玉米核心示范田全年亩产1517.5公斤,其中小麦657.2公斤,玉米860.3公斤,超过“吨半粮”的攻关目标,周年小麦-玉米增收1200元以上,实现了绿色增产增效。
陈萌山指出,今年的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总体成效明显,结果令人振奋,展示了很好的前景。一是示范过程中技术的集成强度大,改变了有技术不配套、有技术不集成的状况,技术转化效果好,达到了技术与专家、技术与项目的结合,集成的技术不仅专家说管用,重要的是农民说管用;二是节本增效效果明显,现实示范效果理想,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三是大面积示范效果好,说明技术成熟稳定,落地扎实,能够大面积推广复制。
陈萌山强调,“吨半粮”绿色增产攻关目标的实现,是兼顾绿色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果,增强了科技创新支撑农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增强了利用国家科技创新联盟的机制振兴农业科技的信心,有效解释了科技工作如何“顶天立地”、如何解决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问题,对于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陈萌山要求,明年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进一步扩大示范“吨半粮”模式,在实现产量“吨半粮”的同时,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同时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继续推进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技术的绿色集成创新,继续集成我院有关研究所及国内兄弟单位和国际上的新产品、新技术,增强技术的先进性和国际性,重点加强“互联网+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集成创新,研发集成轻简化技术,让农民学的会、用得上。二是继续推动工作组织创新。通过组织创新提升“德州模式”,要紧扣国家重大产业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和充分发挥院地合作办公室与创新联盟的作用,推动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为其他作物的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提供借鉴和经验。三是继续推动推广转化创新。要向政府部门转化,变成其决策的政策建议,更好为国家农业转型发展服务;要向农民转化,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为农民做好服务,让农民听的懂、用的上;要向科研单位转化,把现实生产中问题带到科研单位让科学家来回答,不断完善学科结构。
据悉,“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是中国农科院贯彻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目标,落实新时期农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总体目标的具体行动,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第一个落地项目。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三方于今年初在京签署了小麦-玉米科技创新联盟协作组协议,确定了亩产“吨半粮”的攻关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开展协同攻关。6月3日,现场观摩了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集成了优良品种优质包衣种子、秸秆还田、深松免耕宽幅精播、科学施肥、普浇越冬水、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施肥四精准、绿色防控四结合”的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绿色增产增效效果。经专家测产,1000亩核心区亩产达728公斤,1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57.2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553.4公斤提高100公斤以上。通过全程机械化,每亩节约用工5个,节本400元左右;通过绿色防控,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
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集成了优良品种优质包衣种子、科学播种、绿色防控、化控抗逆、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等8项关键技术,构建了“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的技术模式,实现了增产10%以上,节省成本10%以上、增效10%以上、降低农药和化肥施用量10%以上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