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扭曲 临储骑虎难下

05.08.2015  13:45

  重要: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 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玉米问题的处理变得非常棘手 

  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玉米与小麦、水稻稍有区别,执行的是国家的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农民收益问题,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临储政策在执行初期效果明显,在连续多年丰产的同时,收储价格也是一路走高,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干预、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大宗农产品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之后,玉米的临储政策也正处于风口浪尖。但是与大豆等作物不同的是,玉米的生产并没有萎缩,其种植面积和影响范围要远高于以上几种农作物。因此,玉米问题的处理就变得非常棘手。 

  近年来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玉米因为具有品种多样性、广泛的适应性、较高的收益率以及稳定的政策扶持等特点,近年来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攀升(2014年为统计局预测值,如下图所示)。2014年中国玉米产量超过2.1亿吨,相比2000年翻了一倍。即使是在2000年-2004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阶段,玉米仍然没有出现大幅减产。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5.5亿吨,相对于2014年实际产量来说下调了预期。此举一方面是考虑到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粮食托市收购价同比持平带来的生产压力。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到2014年2月28日,黑龙江、吉林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9504万吨,同比增加3314万吨;2015年4月30日,玉米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304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444万吨。 

  2014年生猪存栏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玉米去库存的压力直线上升。2015/16年度如果继续大规模收储,仓容都是一个大问题。 

  国家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2000年到2004年之间,由于体制改革,“三提五统”、统购统销、农业补贴等各种政策同时在各地存在,粮食贸易情况混乱,农民出现卖粮难的局面,进而导致粮食生产连续5年下降。在此背景下,玉米临储政策从2004年开始执行,意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玉米的临储政策目的是在市场价格较低时,由国家设置最低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合理收益,保护其种植积极性;在粮源短缺时抛储,稳定市场,保证加工企业利润与成品粮价格。这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要动力并非是玉米供应不足,而是因为价格过低。所以可以说玉米临储政策是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执行后果就是国内玉米市场扭曲,产量、库存、价格以及进口量均出现上升。 

  从本质上来说,国家调控政策和措施可以看作是“超级贸易商”的风险控制,以国家财政背书,上游保证货源生产,下游保证原料供应、产业有序开展。现在的问题在于政策副作用越发明显,财政压力增大。政策实行的副作用就是将国家与市场放在了对立面,在丰产年份,供应充足时本应市场价格下跌,国家的强势购买与干预保证了农民利益;在粮源短缺时,应该价格上涨,国家大量抛储又打压了市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政策确实在宏观上、长期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危机中国际粮价波动幅度在20%上下,而国内主粮价格波动始终稳定在10%以内,有效抵抗了国际粮价变动的冲击,对稳定国内物价、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临储规模对市场产生挤压,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市场主粮供需节奏错乱,价格规律违背季节性供需关系,业界各方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声音渐强。考虑到玉米面积广、产量大、比较收益高,甚至是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收益来源。临储政策开始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虽然取消临储玉米的消息流于市场,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过官方的任何解释,所以今年内玉米临储被取消的概率较小。如果在没有预警的前提下突然取消临储政策,导致农民手中玉米大规模积压,后续影响会更加重大。 

  2014-2015年度,全国玉米产量创造新高记录,同时东北、内蒙等地区玉米收储力度和规模空前。截至4月30日,黑龙江、吉林等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444万吨。值得一提的是,截止到3月20日,已经累计收购玉米接近1.2亿吨,东北余粮见底,可以说收储工作提前完成。至今为止,粗略估计国内玉米库存保有量在1.5亿吨,相当于一年玉米的总产量的70%左右。 

  国家收储一度带动东北、华北等地玉米价格上涨,贸易商、饲料厂等为保证自身利益,开始出现与政府争粮的现象。为稳定价格,在3月份收储工作尚未结束时,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就启动了玉米拍卖工作。 

  近期全国玉米市场行情简述 

  7月应该正是玉米青黄不接、价格上行的时期,今年的玉米价格却一直低位运行。除了库存高企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下游养殖业需求低迷。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数量双双创造了低位的历史记录。 

  一亩田交易平台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玉米交易数据覆盖全国25个省,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亩田研究院通过分析自有数据发现,6月1日-7月9日数据显示各地玉米成交量为13.67万吨,约占全国市场流通量的1.5%;一亩田平均成交价格稳定在2200~2300元/吨,基本与国库收储价格吻合。 

  进口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分析 

  玉米每年进口数量变动幅度很大,相对于国内产量和消费量而言,进口玉米数量虽少,但是较低的价格对国内的冲击作用很大。2014年玉米进口量同比下降明显,全年进口玉米259.77万吨,同比减少20.4%。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中玉米为720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40%。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1-6月份玉米进口总量为265万吨,同比增长92.5%。同时2015年上半年饲料玉米重要替代品DDGS进口量为244万吨。 

  在饲料原料上,玉米另一个重要替代品是高粱。在国内玉米价格扭曲、北粮南运补贴取消的大背景下,南方养殖企业更改配方,将玉米改为高粱。在国内玉米政策、价格不作调整的前提下,华南地区饲料需求将传导给高粱,由此预计2015年高粱进口量将突破900万吨。由此推算,2015年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量相比去年仍会增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进口替代品低价的吸引力;另外,替代品进口的增加也进一步加大了国家临储去库存的难度。 

  总体来看,国内玉米库存高企、质量低下的现状导致难以消化;替代品进口量大幅增长之后,国内玉米价格压力越发明显。 

  流通情况 

  从国内玉米市场分布来看,东北、华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而华南、西南地区是主销区。目前国内粮食流通的运力不是问题,但自从2014年取消了北粮南运的运输补贴之后,铁路、沿海港口运输成本上涨,南北粮食市场价格与供需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规模运输的成本仍将上行。 

  为解决国内粮食安全、流通、储存等一系列老难问题,2015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发布《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粮安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等。 

  根据“粮安工程”的规划,将在东北新建5000万吨仓容,同时打通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粮食流出渠道,建设完善西北、西南、华南粮食流入渠道。未来粮食在国内的流通将会是全国一盘棋,区域集中供应、规模运输的格局。 

  由于玉米主粮属性,短期内市场仍将以政策影响为主导,但是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不断提高、托市价格硬性上涨、政府财政压力、库存压力等原因,取消临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大豆、棉花、油菜籽临储取消的教训历历在目:2014年,大豆进口7140万吨,数量仍在刚性增长;国产大豆1200万吨的产量仍在不断萎缩,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如果依然将大豆归入主粮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跌破85%。 

  油菜籽取消临储后,湖南、湖北等地菜籽市场购销开始入停滞,农户的惜售与油厂的超低级挂牌收购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现货市场表现清淡,但国内菜籽期货市场却因此被激活。据统计,从6月初开始郑商所菜籽1509大幅度下跌,从4500点下跌至当前的3600点左右;而在去年8月份,菜籽1509的价格曾经达到5190的阶段性高点。 

  当然,玉米与大豆不同,国内外倒挂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黄箱”、“绿箱”政策的可操作空间还很大。主张取消临储的原因还是在于政策影响下价格、库存与供需的畸形关系。 

  总结: 

  一般商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要素。在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玉米的库存、消费、供应、需求以及价格走势均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结果。市场的供需关系与政府的控制节奏基本脱钩,从而导致了目前玉米价格与库存双高、需求与市场存量双低的整体局面。 

  当前玉米价格正在承压,浮现下行趋势,市场各方对临储的建议不一,但不管是哪方、出于何种目的都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预计短期内玉米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都将维持低迷状态,在养殖业需求效应真正传导、放大之前,加工企业采购行为仍会保持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