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满城风雨 小麦还会远吗

18.03.2016  20:49

  我国玉米市场的“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问题,如同经济运行一般,困难重重。

  2016年我国经济是不是最困难的一年仁者见仁,但大家也不用太灰心泄气,因为智者见智的是,2016年的我国玉米市场才是真正最困难的一年。

  我国玉米产量由2006年的1.516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2.246亿吨,增长48%,平均市场收购价格由2006年的0.65元/斤,用8年时间涨至2014年的1.2元/斤上下,然后掉转急下,2年时间就跌至当前的0.95元/斤左右。

  问题更为突出的是,2014年以来国内外玉米价格差明显,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激增,得不到市场认可的国产玉米只有乖乖的进入国家库存,2013、2014、2015年产玉米临储收购量连创新高,分别为6900万吨、8280万吨、9000万吨(截至16年3月5日)。

  临储玉米收购量在一路高歌的同时,其销售量却经常面临零成交,“只进不出、易进难出”,导致国家临储玉米库存越垒越高,到2016年2月份,估算库存规模已经达到2.2亿吨,足够我国一年的消费量,是国际安全库存消费比的6倍左右。

  我国玉米如此高的库存,对市场流通消费、储藏保管、财政补贴都带来莫大压力,“存不下、卖不出、用不完”。而且,2012年产的玉米已经陆续进入“轻度、重度不易存”阶段,即使存在中储粮先进的智能化粮库中,依然抵挡不住岁月如飞刀般向庞大的玉米库存无情的砍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玉米市场难题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而问题的解决仍然剪不断、理还乱,正所谓考验管理层智慧的时候到了,我们拭目以待,管理层打出怎样的好牌,无限期待。

  抛开玉米市场的烦心事,在借鉴玉米市场难题形成的同时,不禁要问,作为玉米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我们的小麦市场会不会重蹈玉米市场的覆辙?

  类似的连年增产

  我国小麦产量由2006年的1.085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1.302亿吨,增长20%。

  类似的库存增加

  2014年国家托市小麦共收购2500多万吨,目前仍剩余1800万吨左右,再加上2015年收购的2000多万吨,国家临储小麦库存高达近4000万吨,较上年同期高出1600多万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若这般,当前政策性小麦库存已约占我国小麦年产量的1/3。

  1/3的小麦库存量看起来还不是特别糟糕,可是,再有三个月,新一轮的收购又将到来,按当前小麦低迷的价格与市场环境,市场价格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新季小麦流向国家库存的数量,是否会如同玉米临储收购一般,一发而不可收、再创新高?

  类似的销售遇冷

  按照当前政策性小麦的库存量和每周成交量,卖完这些库存还大概需要800周!也就是15年!关键是中间还不能有节假日!

  类似的企业困境

  加工企业是市场由原粮仓储向最终消费转换的关键环节,不争事实的是,我国小麦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夹缝中生存的企业自顾不暇,会承担积极收储、为国接盘的重任吗?

  玉米市场已经”沦陷”,小麦还会远吗?

  决定市场的最终力是量是供求关系,小麦的供求结构相对简单,其70%左右用于居民口粮消费,产业链短且稳定,这也是其相对玉米市场更加坚挺的基础。

  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小麦供求处于紧平衡阶段,但近几年来,小麦供应量随产量走高不断增加,加之进口量补充,供不应求的关系已从2013年开始转为供大于求,而且结余越来越多。

  小麦需求量减少一方面是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口粮消费结构变化、肉蛋奶消费比例增加,主粮比例减少;另一方面,饲料用小麦大量减少,因近两年玉米及其替代品性价比超高。

  不可否认,我国小麦市场的矛盾正在积累,虽然还未达到玉米市场那般尖锐与突出,但是类似的增产,类似的消费低迷,类似销售困难,类似的库存增加等等问题正与日俱增。政策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未雨绸缪,小麦市场走向玉米的老路,或将“指日可待“。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针对高库存,要多举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向来是政策保护的重点区域,但是我们不能只靠政策,也不能补贴出强大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市场,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策与市场的边界等。总理指明了方向,但这将是一条荆棘漫长的道路。

  看来,2016年确实是个困难的年份,大家要准备过苦日子了。雪莱问: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屈原答: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