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10.06.2015 11:24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及早间苗定苗。玉米在3~4片叶时,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根据品种特性及种植方式等确定适宜的密度,一次等距定苗,对于部分缺苗10%以上地块,挖地块本身的多余苗,抓紧雨后墒情足的有力时机进行移栽等方法,确保十成苗。
2、抓好铲趟。立即进行垄沟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拉墒沟),深度应超过25厘米,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整个生育期做到三铲三趟,达到提高地温、消杂灭草,减轻地温冷害的危害,促进幼苗早发速生。
3、提早追肥。部分苗小的玉米地块要适当早追肥、多追肥,促进幼苗升级。玉米在6~7片叶时,结合铲趟亩追尿素15~20公斤,要做到侧深追肥(侧10~12厘米,深10~15厘米)。对于二、三类苗的地块,可根据玉米长势情况在6~7片叶、在9~10叶期分二次追肥。有条件的地块在拔节前后可采取尿素或叶面肥兑水进行叶面喷施,提高幼苗素质。对苗前封闭除草出现药害的地块,要及时喷施激素类等营养调节剂缓解药害。
4、合理化控。对于生育进程正常、种植密度过大的地块,在玉米9~11片叶,可因地制宜应用吨田宝等化控剂进行调控,缩短节间、壮秆,防止后期倒伏和茎折。
5、科学防治病虫草害。低温多雨造成苗弱,抗逆性和抗药性下降。对于草荒地块,苗后除草要选用安全性好的除草剂,同时使用时严格控制用量,最好配合助剂和缓解药害的制剂一起使用,提升除草效果、减少药害。另外,6、7月份也是玉米螟等虫害及一些病害易发生期,要密切监测田间虫情、病情,做好预测预报,及时采取相应药剂防治。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0.06.2015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