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如何“洋为中用”?
教育部日前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现代学徒制如何“洋为中用”?
学生在博世苏州学徒培训中心学习。(资料图片)
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把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植根中国,在试点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从试点到大范围推广还需要哪些配套政策?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发布的预测,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未来5年都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一边是毕业生在就业难中煎熬,一边是企业为“招工难”、“用工荒”而发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刻不容缓。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如何把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植根中国,在试点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从试点到大范围推广还需要哪些配套政策?记者就此采访了正在进行学徒制探索的部分企业和学校。
双主体、双身份的现代学徒制
职业院校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工厂做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这种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这样的育人模式,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也是制造企业效仿的模板。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一些在华的德资企业把这种培养模式带入了中国,并与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到本世纪,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多,更多的外资企业主动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现代学徒制逐渐推广开来。
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这种模式给企业和学校带来的好处,于是开始扮演“主角”,给钱、给地、给政策,鼓励校企大胆探索,试图让这种外国模式本土化。比如江西新余,就是由政府主导,把企业和职业院校搬到职教园区,共生共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德企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在江苏苏州建立了一个学徒培训中心,中国5所高职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当学徒。在机床前,记者看到19岁的学徒陈杰正聚精会神地编写电脑程序,然后输入数据,反复练习操控电脑机床的要点。陈杰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从去年开始在学校和博世培训中心之间转换学习,4周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6周在工厂进行实训。工厂则专门派出12名专职企业导师,为这60名“学徒制项目班”的学生讲解技术要点,把技艺心得、企业精神传授给他们。
陈杰现在已经可以在企业岗位上工作了,面对全英文的PLC机,他熟练地在不同的英文命令间切换。他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台小小的机器,要处理的命令超过几十个。一个指令出错就会导致生产线整体出毛病,大意不得。”师傅唐晶对学生的学习很满意,他说:“经过大强度的实训练习,学生们可以用机床在钢板上刻出一幅精细的山水画,这样的技术水平,原先企业对新员工培训一两年才能达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德企在中国的“洋”模式,还是中国效仿的现代学徒制,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介绍说,新生及家长纷纷要求到“博世学徒制”项目当学徒,因为他们认定:进入这个项目就可以学到不一样的本事,将来就能进入德企工作。
校企合作中的激情与困惑
现代学徒制融合了企业、学校的双重优势,加深了校企合作,可以带来学生质量的大幅提升,在国际上也是一种主流发展趋势。但要让这种模式在中国落地,却并不容易。
记者了解到,国内的一些职业院校有学习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激情,但因为观念的不同,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一些职校在与德企合作中遇到了不少难以解开的“疙瘩”。
首先是师资问题。“与企业合作之前,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讲授。拿车工来讲,教师会带学生看看设备,试着做一两个零件,这样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但和德企合作后才发现,人家对技术的要求达到了极致,车出来的每个产品误差不能超过3个丝。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我们的教师就必须提升专业素养。现在,学院带班的教师都要到德国考取培训师证才能上岗。”江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智强说。
课程安排也是一个难关。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不得不推翻自己讲授了多年的讲义,重新安排课程。“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大大增加,意味着要打乱学校原有的课程安排。这对教师们来讲是一个挑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静说。
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再是学校说了算。按照德国传统,学生毕业必须通过行业、企业组织的考试。这种考试很特殊,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而是为期一个月的技能测试。题目没有概念、没有公式,全是工厂中的具体案例,请学生们制定解决方案。如此方式让教师、学生很不适应,通过率不高。
虽然职业院校有种种不适应,但合作给学生带来的变化还是令人欣慰的。“学生能车出误差在3个丝以内的零件了。”陈智强说。
职业院校与德企合作困难重重,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麻烦更多。
先说企业,德国企业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传统,他们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角。企业负责选拔招聘学徒,再送到学校进行学习。从课程内容、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处处都体现着企业理念。
在中国,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并不高。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怕学生进场后耽误生产进程、怕为教育付出巨大成本。此外,各类职业院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材、课程滞后于企业,合作起来相当困难,也是企业的顾虑之一。
行业协会是德国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又一个保证。在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审核职业院校的资质、制定课程以及组织考试,还会定期帮助学校培训教师;但在中国,行业协会显然还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
记者在多家国内企业采访时发现,有些老板明显表示出对现代学徒制“兴趣不高”。“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让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积极性大减。
从试点到推广,路还有多长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越来越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的重视。英国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瑞士也在不断强化完善体系。当前,中国需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从低端制造业中转型升级,就必须建立起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的教育体系。
如何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育人主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考验。
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小平认为,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让地方政府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这场改革中,调动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国家应该对此类项目给予补贴,但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徐胤莉期待能通过法律来引导这项改革:“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在1969年就颁布《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严格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力与责任。要求职业教育中有两个施教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至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至2天的理论教育,这是德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关键。”
还有专家提出,要效仿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政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营,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
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要发展中国的学徒制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照抄德国的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比较完备的制度,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企业用工严格规范。对中国而言,全盘学习是很困难的。现代学徒制的精髓是让企业深度参与,使校企合为一体,职业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遵循这个原则,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总监百丽塔说。
现代学徒制试点,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院校准备好了吗? (记者 张婷)
新闻链接
现代学徒制:西方国家职教发展的战略重点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逐步形成配套的国家制度。目前,德国现代学徒制开展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
瑞士学徒培训制度完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约有2/3的人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其中4/5参加学徒制,剩余1/5进入全日制职业学校。
意大利建立了全球教育层次最高的学徒制,以法案形式规定学徒合同同样适用于博士研究生。
根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另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
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现代学徒制也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澳大利亚2011年启动“学徒制激励计划改革”,发展高技能型的劳动力市场,支持澳大利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美国以合作教育形式开展学徒制培养,学徒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育人企业学习。尽管各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实岗培养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