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产销革命呼之欲出 "互联网+”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源头是生鲜农产品。目前,农批市场、农贸市场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销售的主要渠道。农批市场、农贸市场是交易场所,不是分销企业,其优势是可以挑选、议价,劣势是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虽然最近十多年有关方面着力治理,但农产品可追溯机制尚未形成。索证索票流于形式,无标识农产品和多次交易是不可追溯的主要原因。如今,“互联网+城乡物流”方兴未艾,这一新的流通方式将带来生鲜农产品产销革命。特色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了市场细分和优质优价的产销变革,线上追责已成为常态,线下物流已成为品质保障的主体。“互联网+城乡物流”推动产销方式转型升级,将有效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为加速这一进程,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重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关键是市场主体要能够承担维护农产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应借鉴工业领域的成熟经验,重构生鲜供应链。鼓励生鲜农产品生产及合作组织、冷链物流、零售及消费组织、网络平台等相关方开展合作。鼓励核心企业并购组建“哑铃型”实体,哑铃两端分别是生产群体、零售群体,中间是物流网络,由网络平台集配式经营并承担整个供应网链的质量安全责任。在“互联网+城乡物流”的框架下,可以实现激励相容,促进相关方发展升级。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可以作为集散地分享转型发展成果;“农超对接”企业可以分享线上线下供应链扩展成果;生鲜农产品消费大户与生产大户对接,可以分享物流服务,降低流通成本。
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可追溯。通过产地标识、联网确认来保障可追溯。强化生鲜供应链管理,推广标识带(网)等简易包装,从田头预冷收储开始标识产地责任人。针对编码包装可假冒但官网信息不可复制的特点,在生鲜农产品起运时即通过网络同步发布流向信息,保障可溯源且难以造假。同时,分类成立各种生鲜农产品专业协会,组织管理同类生鲜农产品产销。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质优价,逐步形成标准。依托信息社会多元化的商品标识机制,打造线上线下可信赖的品牌。
补齐生鲜农产品市场建设短板。针对市场设施的欠账(如产地预冷、质量检验、标识设备等)和市场失灵的瓶颈(如边远物流网点、城乡物流整合等),有关部门配置资源增量应向责任主体——企业倾斜,通过社会化协同,支持其开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同时,优化制度协同环境。统筹考虑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规划中生鲜农产品集散问题,协同建设物流网络,实时补贴边远乡村物流网络终端,完善城乡物流发展政策。
推进生鲜农产品领域“互联网+”业态创新。一是鼓励开展众筹、预售特色生鲜农产品等互联网营销,让城市家庭个性化需求与农村小农户生产多渠道对接,形成市民满意与农民增收互相促进的民生产业。二是鼓励开展冷链物流网络化服务,利用“互联网+”释放的大数据,实现冷库网、干线网、城配网、宅配网的“品质消费”价值。三是开展电商帮扶,撬动农村在线大市场,促进生鲜产业互联网化。四是设立街道或社区流通服务专员,服务于“互联网+”时代发端于消费者的“创客”行动。尤美虹 陶君成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