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铺平畅行路

02.06.2016  00:36

上江街“卡脖路”改造前(上图),改造后(下图)。

  在道里区上江街的棚户区里“蜗居”了十年的“钉子户”,高高兴兴地搬离了破烂不堪的老房子。气顺了,未来的新生活充满阳光。

  5月29日,驶车驶过道里区上江街的市民发现,原来“挤占”在马路上的一片棚户区没有了,八车道的马路宽敞平坦。路畅了,市民开起来车来舒服畅快。

  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棚户区”共处了十年的周围商户和居民也兴奋不已。门前的路宽了、环境美了,心都跟着敞亮起来……

  以民为本,从百姓利益出发;换位思考,满怀为民情怀;以心换心,用真情化解矛盾;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道里区把回应群众期待、解决群众难题作为工作着力点,迁走“钉子户”,让阻断了十年的“卡脖路”畅行无阻。

  把工作做细把好事办好

  清晨,杜立峰被窗外哗哗的雨声唤醒。他赶紧起床,匆忙洗漱,早饭也没吃便冒雨来到马望兰老人家。

  看到老人正在安安稳稳地吃早饭,杜立峰牵挂的心放下了:“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尤其是阴天下雨,疼得都起不来床。

  放下特意托人从北京买回的两包祖传膏药,婉谢了老人留下吃早饭的盛情,杜立峰急急忙忙赶去单位上班。马望兰追上去硬塞给他一个烧饼:“不吃早饭,身体受不了!

  杜立峰与马望兰,既不是亲人,也不是朋友,而是一对曾经的“敌人”——杜立峰是道里区征收办副主任,马望兰是杜立峰绞尽脑汁想要劝走的“钉子户”。

  2005年,道里区上江街启动拆迁,马望兰等10户居民由于诉求过高,被开发商“”下,成了“钉子户”,一“”就是十年。

  十年间,这10户居民生活在阴暗狭小的棚户区内,居住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心里的积怨也越来越深;十年间,杂乱无序的棚户区“”在马路上,宽敞顺畅的上江街在这一段被“卡脖”,成了断头路;十年间,路过的司机行驶到这里都不得不突然减速,然后堵在狭窄的小路上;十年间,周围的商户、居民与棚户区共存,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有苦说不出……

  为百姓办事,一定要把好事办好。今年年初,道里区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2月,上江街拆迁项目遗留十年未搬迁民宅房屋征收工作全面启动。道里区提出,在工作中,应该既坚持原则又要贴心地替百姓着想,再小的事情也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把工作做细致,把好事办好,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起初到居民家做工作时,连大门都推不开,即便是开了门也是劈头盖脸挨顿骂。”区征收办主任李凯峰说,“但我们想,只要坚持用细心和真情开展工作,一定会找到方法,化解矛盾。

  为了做通居民思想工作,征收办干部实行每人负责一户的包保制度,针对每家每户不同情况进行“攻关”。此后,区征收办干部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上江街“钉子户”家。干部梁犇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马望兰家,在门口站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敲开门,他软磨硬泡,说破了嘴皮子,最后被马望兰儿子沙德月扔出的一袋臭垃圾轰走。

  干工作要有“钉子”精神

  “群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归根到底源于对我们的不信任。”李凯峰说,我们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和群众交朋友,让大家知道政府是想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在政策到位的情况下,只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被征收户,用真诚化解矛盾,用真心去感染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就没有说不通的被征收户,也没有所谓的“钉子户”。每天下班后,征收干部坐在一起总结项目推进情况,分析每户的想法和诉求。每打开一户的房门,都令大家兴奋不已。

  虽然第一次就被马望兰拒之门外,但梁犇没有放弃,而是发扬坚持不懈的“钉子”精神,每隔两三天就到老人家里看看。

  进不去门,就把挑满水的水桶放在她家门口;连接屋外的电线老化了,他就“变身”电工,更换旧电线;马望兰母子的低保申报过期了,梁犇闻讯后主动联系街道办事处,快速协调解决。“说实在的,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去敲门的,因为不知道要面临什么样的责骂。”梁犇说,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的真心真意他们会感受到。渐渐地,梁犇和马望兰家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梁犇挑好的水被悄悄拿进屋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门口还摆了一个板凳。在连续三十多次被拒之门外后,4月初,马望兰母子终于同意坐下来谈征收补偿事宜。

  维护百姓利益更要依法依规

  十年前,上江街棚改项目启动时,开发商给拆迁户以货币补偿。拆迁户胡忠国和其他一同住在上江街的4个兄妹坚决不同意补偿方案,提出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补偿款。几个回合下来没谈拢,胡氏兄妹最终成了上江街上的“钉子户”。

  十年来,高楼林立中的十户“钉子户”,在周围市民的指指点点中,“”住的决心更大了。“已经熬了这么多年,更不能轻而易举地搬走了,一定要有个说法!”近几年,面对几拨“谈判者”,已经拧成一股绳的“钉子户”将拆迁诉求从当年的适当增加拆迁补偿款,演变到“非两套70平方米住宅、50万元精神损失费免谈!”要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要把改善百姓生活和居住条件放在第一位,但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依法依规。道里区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在坚持政策法规前提下,让老百姓住上舒心的房子。

  “拿着十年前的补偿金,在房价翻了数倍的今天,怎会买到让大家称心如意的房子?”“商品房补差价承担不起怎么办?”“为什么不能按照我们要求的政策来补偿?”征收启动了,许多居民却依然坚持以往的诉求,迟迟不肯搬迁。

  “新时期的房屋征收工作必须有新的方法,要针对不同群众的诉求,在政策范围内,制定个性化的征收方案。真正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和谐搬迁。”道里区主要领导召开数次会议,专题研究十户居民的安置方案。

  做事要想在百姓前面

  数十次入户摸底调查,反复宣讲政策、征求居民意见,多次召开以解决居民诉求为主题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逐户制定征收方案。最终,道里区提出在参照既往征收补偿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制定补偿方案,由区政府承担十余年房价差额,让居民尽快迁到新居。

  细致入微、入情入理的工作终于打动了这些“钉子户”,十户居民决定开始崭新的生活。区征收办签订房屋征收协议的车子刚开到上江街路口,84岁的被征收户马望兰老人和儿子就迎上前来。老人热情地把征收干部招呼进门,母子俩又是让座又是倒水,忙得不亦乐乎。“就是说不尽的感谢,政府不仅给我提供了顺心满意的房子,还帮我租了房、搬了家,有生之年我也能住上楼房了。我们担心犯愁的事儿,政府都想在了前面。”原来,道里区征收办对靠低保生活的母子二人制定了具体救助措施,在政策范围内给予照顾,同时提供了免费的搬家车辆和人员,落实了临迁用房。

  十户居民搬走了,棚户区拆除了,马路通畅了,百姓心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