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服务人民用一生诠释忠诚
追记同江市委原常委高庆国同志(上)
葛爱东 黑龙江日报记者衣春翔
如果想了解高庆国的一生,首先要翻开佳木斯地图。可以看见,在广袤的三江平原上,桦南、富锦、同江三地连成一条笔直的线,一路向东。
这条直线,是高庆国生命和事业的轨迹。他短暂的48年人生,就生活在这三个地方,从不动歪心思,从不走弯路,直直地向东前进,像河流奔向大海一样,他将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他工作26个年头,也奉献在这三个地方,他用激情淬炼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用深情倾洒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爱。
“除了服务百姓,我想不出更重要的工作!”
1967年9月,高庆国出生在桦南县金沙乡治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民办教师,母亲是生产队社员。
当时治山村十分贫困,高庆国一家生活十分艰苦。上初中时,高庆国曾问父亲,怎么才能让家里生活不这么苦?让乡亲们不这么苦?
父亲告诉他,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要想自己生活好起来,必须好好学习。乡亲们的生活要想好起来,需要有一个好官、清官,造福一方。
从那时起,考大学,做好官、清官就成为了高庆国一生的目标。
1990年,高庆国从黑龙江商学院毕业,成为桦南县人事局的一名科员。1999年10月,32岁的高庆国出任桦南县幸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从小就想着要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他,上任不到三个月,就跑遍了全乡15个村和一个农场,对各村的自然情况、人口分布、农民收入了如指掌。
位于桦南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五道沟村地处半山区,山上沟壑遍布,每到雨季,雨水冲积下来的淤泥常常阻塞山下的道路。高庆国带领干部群众包段清淤,苦干一个月,终于清出了一条像样的村路。
但高庆国发现,清淤治标不治本,淤泥是因为村民大面积开荒种地造成水土流失,只有退耕还林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经济专业毕业的高庆国知道,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农民的长远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但要想改善环境,就必须兼顾农民的眼前利益。
于是,高庆国提出要走一条“远抓林、近抓牧、搞特色、出劳务”的新路。他挖坑种树,带领村民退耕还林,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避免了水土流失。于是,一个个马蹄坑像片片鱼鳞锁住了雨水,而种下的秋香梨、太平果也鼓起了农民的腰包。直到今天,这片果林依然是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来源。
2000年8月,高庆国通过公选被组织推荐任命为富锦市副市长。除了开会,高庆国几乎每天都下乡。
从春耕开始,每天清晨四点多农民下地的时候,高庆国也会蹲在田间地头和他们交流。
司机劝他:“你是领导,走几个点儿看看就行了。”
高庆国说:“那哪行!不弯下身子,你咋知道苗长得啥样?不走近农民,你咋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同事劝他:“别这么劳累,你还有更重要的工作。”
高庆国立刻就说,“除了服务百姓,我想不出更重要的工作!”
发现农民急需先进实用的农技知识,高庆国大力倡导实施“农民带农民”计划,整合7所学校的资源,创建了全省首所农民自己的学校——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举办800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
富锦现代化农业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
“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高庆国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五条标准,他多次和同事说,“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担当,在需要时,必须冲在最前面!”
2003年4月25日,富锦市二龙山镇康庄村与太东林场发生土地纠纷。康庄村组织150多名村民开着两台汽车、十几台拖拉机,浩浩荡荡前往太东林场。太东林场的职工也不示弱,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高庆国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相关干部赶往现场。一位市领导打电话劝他先不要去,以免发生危险。高庆国说:“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
在半路上截下康庄村的车队后,一些村民情绪激动,挥舞着农具虎视眈眈地看着高庆国一行人。公安局的一位副局长担心有危险,挡在高庆国身前,但高庆国一把推开这位副局长:“我是富锦的副市长,大家有什么诉求跟我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核心问题就是要地。高庆国一边耐心地听着,一边条分缕析地给他们讲政策、讲法规、讲土地合同,引导大家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村民们见这个领导不摆架子,而且讲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激愤的情绪渐渐平息了,事情后来也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高庆国敢于碰硬,涉及原则性问题决不让步。
到同江市分管政府常务工作后,高庆国发现公务接待不规范、接待费用年年增长。通过深入细致调研后,他积极倡导改制。由于涉及各方利益,有同事劝他尽量维持现状。高庆国说:“这得罪人的事,就可我一个人整吧。”他坚持将三个接待地点整合到一个宾馆,对工作人员采取自主择业、竞争上岗、转岗分流等办法妥善安置。
改制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年的接待费用支出同比下降30%。
“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对得起党交给我的工作!”
1994年8月,高庆国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从此,他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无论岗位怎样变化,都始终不忘初心;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做到全身投入。
2005年,已是富锦市副市长的高庆国在一次招商引资活动中拜访了一家知名企业老总。对方被他的渊博学识、卓越才干所折服,提出以50万元的年薪请他出任集团副总。面对伸来的橄榄枝,他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了对方的诚意。
其实,当时他虽是副处级干部,可每个月工资也不过1500元。事后有人说他傻,而他却说:“党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需要付出的成本不是用金钱就能计算得了的,我不能因个人利益而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2013年年末,高庆国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曾推断其生命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尽管如此,他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继续坚持工作。他说:“我是党的人,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对得起党交给我的工作。”
2014年年初,鉴于高庆国一贯的出色表现,组织上曾酝酿他到另一个县担任主要领导。在征求本人意见时,高庆国考虑到身体因素而主动放弃了。同年10月,他又向组织提出辞去同江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职务,选择退长当员,不提任何条件。
2016年初,高庆国因病重正在外地住院治疗,可他为了参加同江“两会”,竟偷偷从医院跑回同江。当时他身体虚弱得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勉强站起身,家人心急地说:“你病得这么重还参加会议,你就这么在意官位吗?”高庆国说:“‘两会’是同江政治经济一件大事儿,我不在意官位,这是我必须履行的职责,更何况,这也许是我生命中最后一次履行党员干部的职责了。”
这次“两会”,高庆国还参加了分组讨论,以“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等为题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细致分析研判,和同事们分享他最新的学习成果,发言长达40分钟。很多参加分组讨论的人都记得,当时高庆国脸色惨白,直冒冷汗,病痛的折磨让他心力交瘁。可高庆国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着最后一搏。
2016年5月30日19时,高庆国永别了他追求终生的党的事业,永别了他牵挂惦念的同江20万干部群众,永别了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和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临终前,他跟妻子和女儿交代后事:“丧事一切从简,不通知任何人,走时不给大家添麻烦,骨灰不留存,撒进松花江。”
2016年6月1日,面对千余名自发赶来送行的干部群众,高庆国的妻子流着泪说:“老高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党!”
斯人已去,江水无声,唯精神永在,激人奋进。高庆国把忠诚写在三江大地,把担当刻进巍巍青山,把无私化为缕缕清风,把真情留在人们心田。他活着,树起一面旗帜;他走了,留下一座丰碑!
【黑龙江日报评论员文章】
一滴水折射出的光芒
黑龙江日报评论员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根植于人民,干事创业才有动力,才能抵达充盈的人生境界。高庆国同志的一生如同一滴水一样平凡,因为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甘做人民的好公仆;高庆国同志的一生又如同滴水折射的光芒那样璀璨,因为他时刻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在百姓心中筑起了恒久的丰碑。
高庆国同志是全省党员队伍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时代先锋。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高庆国同志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始终牢记党员的第一身份、为党工作的第一职责,以实际行动做党的政策的传递者、党的形象的代言人,他的求实态度、担当精神、公仆情怀,因刻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而打动人心,因历经时间的积淀而彰显力量。
正是因为心中有党,他才能始终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牺牲小我,为大多数人谋福祉;正是因为心中有责,他才能坚持知行合一,很快成为所干岗位的行家里手,以科学的方法、果断的决心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正是因为心中有戒,他才能顶得住压力,抵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让手中的权力只是“公转”从不“自转”;正是因为心中有民,他才能看轻权力、看淡名利、看重群众,念兹在兹,为民造福,把替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天职。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重要讲话,一再强调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高精气神的重要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黑龙江政治生态恢复得不错,实现振兴发展,这一点要牢牢抓住;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一些党员干部静不下心来,精力不集中、能力跟不上、工作不落实等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持之以恒改进作风。
向优秀共产党员高庆国同志学习,就是要把高庆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教材,作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具体化的明镜与标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庆国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学习他敢于担当、直面矛盾的拼搏精神,主动迎难而上,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学习他无私为官、秉公用权的公仆境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学习他清白为人、干净做事的道德情操,严格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哪里有榜样,哪里就有新气象。对照榜样,才能找到差距、找出不足、找准方向。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关键在人才,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高庆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两学一做”落到干事创业上,落到振兴发展上,让一个又一个像高庆国同志那样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把使命担在肩上,把责任牢记心中,把行动写在龙江大地上。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