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走出来的专家
黑龙江日报记者 邵晶岩
穿着雨靴,举着雨伞,在萝北县东明乡黎明村村基地的育秧大棚忙里忙外。
4月25日,雨。越是这样的天气,郭桂荣越是要来到田间地头,提醒农户在育苗期如何应对湿冷天气,如何通风、防病。“老金,这两天苗长得挺快,昨天大棚放风了吧?”在村民金明协的育秧大棚里,郭桂荣一边查看苗床出苗情况,一边讲解放风位置和防病要点。
各家的苗情,郭桂荣都了如指掌,一有情况就能对症下药,及时处理。“种水稻十多年了,每年都给我很多帮助。一到这时候,家家大棚都想让她给看看,她看完了,心里就有底儿了。”金明协说。
“不走不看不行啊,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到时候苗下不了地,农民比火上房还急。”郭桂荣说。
30年,她就是这样走过:用双脚丈量土地,时时刻刻想着帮农民种好地、增效益。
“我喜欢这个工作,走在田野里,服务老百姓,心里感到舒坦。”常年服务在一线,她是农业战线上用脚走出来的专家
郭桂荣,鹤岗市萝北县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站站长,省水稻学科带头人。
从育苗到水稻生长期,每天走七八个村,查看农情,给各家各户的农作物把脉问诊。“一到村里,老百姓就把我围上,这个拉着我去大棚看看,那个有问题让我给想个办法。农户知道我中午吃不上饭,给我带点面包,就在大棚里吃一口。”郭桂荣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穿不了好衣裳,顾不上擦防晒霜。30年,郭桂荣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在田间地垄。哪块地的土壤特性如何,需要如何用肥,郭桂荣都烂熟于心。不仅本县农户有事找她,连周边农垦种植户也把她当做种田的主心骨。
“昨天,团结镇龙岗村郑宝来电话咨询,有栋大棚的苗床出现马蹄坑现象,我告诉他壮秧剂没拌匀。”郭桂荣的电话农户都知道,每天要接30多个这样的热线。郭桂荣在办公室时,农户不断溜儿地来,有的没啥具体问题,走到郭桂荣单位门口,也要进来找郭大姐唠扯唠扯,不唠几句,这一年种地心里都不踏实。
25日,郭桂荣接到共青农场种植户的求助,一大早就去看了一圈。随后又赶到东明朝鲜族自治乡和团结镇看了几个村的水稻育苗基地,顶风冒雨,回到县里时天已经黑了。“常年这么走,习惯了,干这一行不下去不行,今年53岁了,身体还挺好。一回到家,基本不说话了,在外面和农民说的太累了,爱人一开始有意见,时间长了也理解了。”郭桂荣说。
“向老专家学,还要向实践学、向农民学。很多经验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经验多了,啥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努力钻研技术,她成为农作物的保健医,农民增产增收的守护者
1986年,郭桂荣从农校毕业,就一头扎进地里,和农民一起研究农作物怎样防灾减灾,实现高产高效。
萝北县从1983年起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郭桂荣参加工作后发现,当时传统的施肥方式存在诸多问题:6月份追肥全部下地,导致前期营养过旺,水稻种植出现田间过早封闭、患病、倒伏、出米率低等现象,地种得越多赔得越多。
“那时候心里特别着急,种地怎么会不赚钱,肯定是方法不对,一定要想办法改变。”施肥时期的调整刻不容缓,再难也要改变农民的传统习惯。在专家的指导下,她从调整水稻施肥期下手,提高水稻种植水平。2005年开始,她连着3年主动找稻农签订产量包赔合同,她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底儿押上,赔了她全包。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你这是图啥呀?”郭桂荣顶着各种压力,对科技的作用坚信不疑,为改变施肥习惯执着地奔走着。优化施肥、前氮后移,解决了原来稻作中最头疼的问题,领着农民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公顷增收稻谷1.5吨,千粒重增加2克,减少氮肥使用量20%,结实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郭桂荣赢下了这场“战役”,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此后,新技术推广顺理成章,每年备春耕,找老郭问问地咋种成为当地农民的一个习惯。
2009年作物生长期出现低温天气,对水稻生长特别不利,而郭桂荣主持的优化施肥项目增产效果显著,每公顷增收稻谷1.5~2吨,科技的力量,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周边农场稻农也因此受益。当年,水稻前氮后移技术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萝北县优化施肥面积达到全县总面积的80%,水稻连年丰产丰收,稻农们走上了致富路。
30年来,她先后主持实验、示范、推广项目近100项,其中《水稻旱育稀植》获农业部丰收奖;《大豆综合高产配套技术》《水稻保优前氮后移施肥技术推广》《粘玉米套种技术》获省丰收计划一等奖;2014年,郭桂荣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向老专家学,还要向实践学、向农民学。很多经验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经验多了,啥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郭桂荣有记日记的习惯,天气情况怎么样,哪个农户的办法得当,哪天自己采取了什么措施,都记在本上:
“2014年4月4日,今天五队老贾说,第一遍耙完地,1壶水2瓶噁草酮加2瓶丁草胺,1垧地两壶水,地里很干净。”
“6月2日,天气异常炎热,人不敢出门,14点水温达37.2℃,潜叶蝇超过30℃就死亡,真好的消息。”随后,郭桂荣赶紧告诉县电视台到田间做一期节目,提醒农户不用打农药,虫害问题遭遇高温自然就解决了,既节约了农户的成本,也避免了农药对稻田的污染。
“我是农村长大的,放不下农民朋友,离不开我的工作,干农业这一行就是要对农民有感情。”郭桂荣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时刻想着农民
常年风吹日晒,郭桂荣有着和农民接近的肤色,在农户心中,郭桂荣更像是身边的亲人,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说话直爽,不拐弯抹角,农民和她交流感到亲切。
团结镇东风村技术员王海涛,种水稻20年,和郭桂荣相处得像亲人一样,水稻种植遇到疑难问题,就找郭桂荣商量。“春节一过,老百姓该研究种地的事儿了,她的办公室总是一屋子人,也顾不上吃饭,挨户指导。”郭桂荣对花粉过敏,水稻扬花后,是她最难受的时候。“直趟鼻涕,也坚持天天下乡,挨个村查田,看着挺心疼的。”王海涛说。
郭桂荣成立了水稻农联协会,通过协会联系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农户购买农资,协会会要求指定的农资店低于市场价卖给农民。“玉米用的农药,一晌地市场价180元,我听说后告诉农资店,最高不能超过120元,全县40万亩玉米,能给农户节省160万元。”郭桂荣对记者说。选择合适的品种,用最省钱、最有效的肥料,郭桂荣每年都在为农民增收算计着。
考虑到自己的年龄,郭桂荣现在带起了学生。“这个事得有人接着做,我带的学生前提就是,要对农民有感情,不对农民负责任坚决不行。”
郭桂荣专业经验丰富,老百姓信任,一些大公司先后抛来橄榄枝,高薪聘请她。有的公司甚至说,你人不用来,给我们当个顾问也行。对此,郭桂荣都一一回绝,“女儿在北京工作,平常总劝我别太累,让我去北京享清闲。可我真的离不开农民朋友,农民也需要我,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天,就得发挥一天的作用,肩负起这份责任。”(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