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走出“职业经理”

28.06.2014  20:14

  新华网哈尔滨6月28日电题:田埂上走出“职业经理

    新华社记者王建

    从去年的保底工资3.5万元到今年的4万元,年底丰收的话,赵鸿还会有“提成”。时下,正值东北农作物田间管理高峰期,在黑龙江省桦川县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作为田间管理职业经理,老赵和雇来的8个临时工正为450多亩有机水稻拔草。

    赵鸿是黑龙江省绥棱人,今年43岁,20多年前到桦川县宝山农场种水稻。2012年老赵把自家的耕地租出去,第一次当上“田间管理职业经理”。老赵说:“除了保底工资,收成好的话加上提成,算下来比自己种地还划算。

    桦川县星火乡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2012年成立,现有水稻种植面积2.2万亩。“为了加强水稻种植管理,像赵鸿这样的“田间管理职业经理”有五六十个,他们指挥临时工育苗、插秧、放水、施肥、拔草等,帮着管理水田,就像合作社的‘大管家’。”星火乡党委书记孙立新说,对田间管理的能人,合作社给他保底工资,经营面积超过规定的平均产量,超过部分五五分成。如果不是自然灾害原因导致减产,则会罚钱。

    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和过硬的种植技术,是这些“田间管理职业经理”的吃饭本钱。老赵弯下腰,从稻秧中拔下一堆“稻苗”。怎么把稻秧拔了呢?记者感到疑惑。

    老赵拿着拔下的“稻苗”给记者说,这不是水稻,是稗草,是一种杂草,不利于稻子生长。“你看水稻叶子中间的梗是绿色,稗草则是发白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老赵说。

    孙立新说,星火乡有耕地3万多亩,近些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全乡耕地全部改成水田。由于田间管理比较复杂,一些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缺少经验,就聘请一些有多年种稻经验的“老把式”给自己当“管家”,负责水稻田间管理。

    2013年,赵鸿给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管理了80公顷水稻。农忙的时候,老赵整天呆在田里,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水稻前期长势比较好,但去年松花江发大水,星火乡地势低洼发生严重内涝,水稻减产。尽管这样,但并没有影响老赵的“品牌”,反而得到不少“老板”的青睐。作为优秀的“田间管理职业经理”,老赵今年被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赋予了更艰巨的任务:管理30公顷有机水稻。有机水稻不能使用化肥、农药,这对老赵来说是个新课题,原先撒药均匀、化肥配方等“绝活”都派不上用场。

    为了管理好有机稻田,老赵不断学习有机水稻田间管理方法。“看到稻田里的杂草、虫害,以前用药就直接处理了,现在不行。为了保障百分之百的有机水稻,一点农药化肥都不能用。”老赵说,为了除草,现在每天雇七八个人;为了除虫害,稻田放养了草鱼、鲤鱼等4种鱼类。

    傍晚6点半,赵鸿就要“下班”了。水稻长势喜人,已经近40厘米高。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灾害,今年除了保底工资,加上“提成”,老赵对自己的“年薪”充满了信心,“七八万不成问题”。(完)(编辑:石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