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回访记(走转改·一线调查(特别策划))
编者的话
“六一”在即,孩子们以多种方式喜迎节日。然而,有一些留守儿童,在本应备受呵护的年纪却孤独地成长——亲情缺失、心理孤独、行为叛逆,甚至出现自杀、受侵害等极端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2月1日,本报推出整版特别策划《呵护,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明天》,聚焦留守儿童,对李弯弯、赵珂珂等孩子如何度过寒假、更好生活进行了深入报道。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专门制度性安排,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3月26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透露,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4月5日,民政部等27部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4月26日,《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发布,其中以浙江、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甘肃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分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现实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一切促使本报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呵护,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明天》推出已时隔4个多月,从寒假到新学期,这些留守儿童有的依旧留守,有的父母返乡创业就业,有的则跟随父母进城成为流动儿童。他们近况如何、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分赴广东、河北、陕西、贵州、浙江、重庆等六地回访探究各地关爱成长的思路和长效机制。请看记者调查——
学校生活有乐
爸妈减轻担心
■回访中看到希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校园及社会关爱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河北省广平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留守儿童问题无法回避。记者回访,李弯弯的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
李弯弯是广平县广平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在山东打工很少回家。寒假时,李弯弯的生活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做家务,辅导妹妹和弟弟,过得并不轻松。新学期里,她收获了一份特殊的“母爱”。
“马阿姨像妈妈一样亲切,我以前时常与同学比较,觉得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活得累、活得苦。听了马阿姨讲她小时候的事情,心里的结慢慢打开了,我想像马阿姨一样做生活的强者。”弯弯对记者说。
弯弯口中的“马阿姨”,是广平县委宣传部干部马慧超。县里开展“微爱留守,为爱圆梦”行动,马慧超与李弯弯结成帮扶对子。“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马慧超说,作为“代理家长”,她加入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一系列接力服务行列中,周末一有空,她就去弯弯家辅导弯弯及其妹妹、弟弟功课,和他们一起干农活。
与此同时,在不少地方,一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因逐渐年迈或工作太忙等原因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寄宿制学校就不失为良好选择。2013年《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
“学校生活很快乐,爸爸妈妈不用担心。”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小倩在作文中不忘安慰在外地打工的父母。
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1182名学生中有618名为留守儿童。学校从思想、品格、情感、行为、健康等5方面对留守儿童实行精细化管理。从手把手教孩子洗澡洗头,到鼓励孩子登台表演,再到膳食营养的安排,学校的一点一滴,促进许多孩子发生由内而外的转变。据统计,2015年重庆留守儿童达89.6万,占全市在园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22.88%。学校无疑成为关爱的主要场所。
“在学生家庭关怀缺失或不健全时,需要教师履行一部分‘替代父母’的职责;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咨询成为帮助留守儿童排解不良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让留守儿童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能够对自身处境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获得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小蔓说。
孩子分享点滴
父母听着宽心
■视频电话,与父母“面对面”交流;常打电话常回家,呼吁更多亲情关爱;法律手段介入,唤醒家长责任意识
朱小蔓介绍说,由于跟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通常处于亲情和情感缺失状态。这种亲子分离的童年生活经历和体验有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波及成年后的人格健康及精神状况。在学校、老师、代理家长关心照顾的同时,孩子与父母保持顺畅沟通更为重要。
赵珂珂是广平县广平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弯弯一样,一年前的珂珂也渴望着父母的陪伴。去年寒假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广平县“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让珂珂开朗了许多;新学期,她找到了新的“阳光”。
“妈妈,我这次周测各科平均93分,比上次考得要好……”5月19日这天,在学校亲情聊天室里,赵珂珂用班主任赵淑梅的手机,与远在北京打工的妈妈李艳敏视频对话。
重庆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二年级梁小雪的父母梁厚彬夫妇,每天要和女儿通话半小时以上,“她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奖了、交朋友了、表演节目了,什么都讲,我们听了也很开心。”
对这类做法,重庆市妇联家庭与儿童工作部部长李艺感到欣慰:“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安全感的形成期;父母长期持续的关爱是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开通了“亲情聊天室”,用电话、视频、网络、微信等多种方式,强化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血肉联系。
“这是很好的尝试。一般来讲,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普遍较困难,父母忙于生计,对精神生活关注不够,容易忽视和孩子间的情感沟通。”朱小蔓说,“他们需要增强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的意识,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情感交流。”
去年寒假,“小候鸟”维维从徐州老家“飞”到父母打工的杭州团聚。回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上学的原因,维维“飞”的次数没小时候勤了,主要通过电话和父母沟通。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亦菲主持的学术调查报告《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根据大规模抽样调查,按照比例推算,全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年都没有与父母联系的儿童约有262万;一年与父母只联系1—2次(半年才打一个电话)的儿童,约有622万人;每年与父母联系3—4次(3个月联系一次)的儿童,约有634万。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近日通过《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对留守儿童父母义务作出相关规定。李艺介绍说:“依靠条例形成约束,一方面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另一方面希望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
期盼中的团聚
最开心的时刻
■学校和社会力量辅助,家庭仍是养育主体;通过发展经济减少外出务工人员,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5月27日,记者尝试联系白鑫楠、严浩龙夫妻。去年寒假记者采访时,夫妻俩刚把儿子白龙接到东莞,留在身边照顾。到广东已有一个学期,孩子是否适应新的生活?
但老白夫妻的电话已停机。联系工厂得知,夫妻俩已离厂:“听说孩子不好管教,一起回湖南老家了。”这句话让记者心里一紧:怎么半年就离开了?原因已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离开孩子十几年的这对父母,这一次的选择是孩子,和孩子一起回乡。
与老白夫妇相似,一些留守儿童父母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
田文和妻子冯碧珍,同在贵州铜仁百丽鞋业有限公司上班,公司在离老家步行约15分钟的碧江经济开发区。10年前,由于家乡就业岗位匮乏,迫于生计田文偕妻赴宁波务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田念念成了他在外难以放下的牵挂:“每次回家都感觉孩子不活泼,也不爱说话。”田文说,知道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但生活所迫,没有办法。“每次看到留守儿童的新闻,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疼。”
据介绍,从2011年开始,碧江通过实施“雁归工程”及一系列优惠措施和政策,吸引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眼见家乡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猛,田文和妻子决定回家乡就业:“与在外务工相比,薪酬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孩子就在厂区附近上学,可以随时照看。”
林欣是碧江区灯塔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灯塔街道办事处“四点半课堂”是她下课后最爱来的地方,“这里有老师教我写作业、学画画。”林欣的许多画被志愿者老师雷世根贴在墙上,“她刚开始总用忧郁、灰暗的颜色,现在几乎都是明亮的颜色。”林欣的变化,雷世根看在眼里,“父母回到身边后,孩子感受到的温暖,会体现在图画中。”
教书近20年的灯塔中学校长田萍告诉记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变化很大,是性格定型关键时期,父母如果能在身边,孩子可以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接受有益的引导和帮助,否则,很容易导致性格和心理发展异常从而误入歧途。“毫无疑问,有了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才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内心的安全需要和关爱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朱小蔓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带动更多就业。有专家指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是缩小城乡差别、激活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下午6点10分,忙碌了一天的冯碧珍回到家里,正做着菜,女儿推门而入,一边喊着“妈妈我回来了”,一边到房间放下书包。趁着妈妈做饭的空当,田念念跑下楼跟小伙伴打起羽毛球,冯碧珍说,“这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秦玉友教授建议,“在强化父母第一责任的前提下,政府、社会与其他组织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与父母能在一起。比如可以启动把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家庭数量占所有家庭数量中的比例作为考核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纳入城乡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倒逼城乡各地创造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觉得自己能行
比同学们不差
■省际间人口迁移逐渐成为常态,教育均等化提上日程;留守残障儿童亟须更多关注
除了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为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一些家庭选择让孩子跟随自己来到城市生活。秦玉友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转移,由于未能整家迁移而出现的一个现象或问题。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子女以及子女难以享受均等教育服务等原因,让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与孩子分离。
记者再次联系到在广州打工的何小丽时,她刚从广西老家回到广州。谈起两个留在老家的女儿,她的心情很复杂。何小丽说,因为女儿生病,在家多待了两个月,越待心里越发舍不得孩子。何小丽说,每次和孩子打电话就会越想她们。
跟随父母到西安的小佳佳,“起初感觉很自卑,现在慢慢地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记者来访这天,佳佳的老师正带领学生们到苹果种植基地实地学习生物课。“在老家学习时,总是埋头学课本。”小佳佳说,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她兴趣更浓。曾经总感觉自己是外地人的佳佳,现在不再这么想了。因为陕西新的高考政策、户籍政策等的出台,让她逐渐有了归属感。
2012年8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随后,陕西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陕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施细则》,解决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今年是陕西省允许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和非陕籍在陕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陕高考的第一年。
陈艳茹是西安市第八中学的高三学生。2000年,陈艳茹的父母从河南老家到西安打拼,后来才把一直留守在老家的陈艳茹接到西安。“高中一直都在西安上。”艳茹说,“我觉得自己和同学们一样”。
唯一的不同,就是户籍。陈艳茹的户口簿上依然写着:河南驻马店。“如果不是政策调整,这会儿就得回河南老家高考了。”高考临近,艳茹充满轻松和自信。
“如何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入学考试,一直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陕西省招办新闻发言人张军利介绍说,对此,教育部的要求是“各个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结构规模不一样,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政策”。此外,广东、江苏等地也出台了异地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有关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黎建飞建议,留守残障儿童的生存生活也需要更多关注。他们留守在家乡,既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身心发展障碍也给他们在社会适应上造成一定困难;有关留守残障儿童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规定过于笼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家庭、政府、社会各方力量要共同努力,给留守残障儿童一个温暖的明天,使他们能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安全健康地成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