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线索落空 失主仍未现身

13.10.2014  16:10

  本报报道的《1990年,儿童公园附近有谁丢过自行车?》持续引起读者关注,报道刊发至今,有100多位市民给记者热线打来电话,其中既有来“认”自行车的,也有对此深有感触发表看法的。但目前真正的车主仍然没有现身。

    131个热线来电者均不是失主

  几天来,本报寻找自行车失主热线铃声不断,4天来,有131位市民打进热线电话。

  对咨询认领的市民,记者一一记录详细的丢车地点、自行车特征和联系方式,然后按照李先生提供的所偷自行车特征进行比照,结果发现,这些市民均不是失主。还有很多来电者表示:希望偷车人能尽快找到车主。

    “做人就要做无愧于良心的好人”

  许多读者在来电中表达了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市民王先生在电话中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自行车失盗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因为当时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且不值多少钱,以至于在一些人心目中存在着“偷自行车不算偷”的想法。这是一种道德缺失。如今,自行车虽已淡出了主流交通工具的行列,但自行车在很多中老年人的心中有着永远抺不去的记忆。哈报的报道非常“亲民”,从一个当年偷车人的反省,折射出做人还是要做一个好人,否则良心上永远也不会安宁的道理。

    公告栏上贴“广告”一条条街找回忆

  几天来,李先生每天都会给记者打电话,每次打来电话第一句总是问:“找到失主了吗?”李先生把当年所偷自行车的特征告诉记者,反复叮嘱记者说:“如果有人能说出自行车的这些特征,就一定是真正的车主。”

  他反复回忆,由于当年对南岗区的街道也不是太熟悉,加上偷车时心里紧张,只记得偷车后,是顺着奋斗路(如今的果戈里大街)骑走的,当时没骑多远就看到儿童公园的大门,范围应该就在革新街至儿童公园之间的那几条街道上。

  李先生说,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专门打印了近百份寻失主启事,并到上述范围内一条街道一条街道现场回忆,在觉得有可能是当年偷车的居民楼附近的公告栏上张贴寻失主启事。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叶滨)

  (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