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煤城鹤岗“黑变绿”转型记
新华社哈尔滨7月6日电题:百年煤城鹤岗“黑变绿”转型记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潘祺
百年煤城黑龙江省鹤岗市因煤而兴,同样因煤而困。鹤岗市开始探索煤与非煤产业双轮驱动,正在上演一场“黑变绿”转型攻坚战,初现绿色矿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多元拉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实现了由负转正。
绿色发展理念引煤城转型
从事煤炭销售20多年的单永宝历经“黑金”行业多轮起伏, 2015年转身投资石墨烯产业。他说:“光捣弄煤没啥前景了。”在鹤岗,像单永宝一样转型的人正在增多。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鹤岗市过去4年经济发展有3年负增长,给鹤岗人敲响了警钟。
“鹤岗要去煤城化,发展非煤项目,打一轮转型攻坚战。”在全市关于如何走出困境、找到转型新路的大讨论中,鹤岗市决策者明确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首要的是思想转型。
北倚黑龙江,南衔松花江,西枕小兴安岭,鹤岗被这“两江一岭”环抱而成一个生态金三角。为此,鹤岗市确定把“生态立市”战略摆在第一位,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煤城转型。
鹤岗开始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矿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外贸物流和战略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今年以来,一批绿色转型发展项目陆续开工,首批开工73个项目总投资达127亿元。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阿列克教授正在鹤岗一家企业进行煤炭提纯研究。他说:“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快进入中试阶段,如果研发成功将为黑色煤炭甩掉污染的帽子。”
如今,鹤岗市辖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中闻不到焦煤的味道,这与人们以往印象中乌烟瘴气的煤城大相径庭。
绿色产业链条助产业升级
鹤岗市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按“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构筑精深加工产业体系,生态优势正在不断放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45亿元。
黑龙江省万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全绿色加工产业链条,吃干榨净出精品,小稻粒作成大产业。以往的副产品稻壳和米糠,在这里成了新宝贝。
公司董事长房泽纲说:“黑龙江水稻过去以加工大米为主,米糠、稻壳这些好资源白白浪费,通过全产业链加工后,1吨水稻可增值300多元。”
房泽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水稻能出67%左右的米,18%-20%的稻壳,8%-10%的米糠。
1吨稻壳能发电641千瓦时,稻壳灰可做白炭黑和活性炭;米糠能出17%的毛油和81%的糠粕,糠粕可作饲料,毛油可炼出70%的食用油,3.5%的谷维素,5%的蜡糊,20%的混合脂肪酸,其中蜡糊还能出50%精致蜡。
鹤岗市工信委驻万源公司联络员曹兴文说,万源几乎没啥废料,如果粮油加工业都这样,全省可节约1600万亩土地,全国可节约1.6亿亩土地或2000万吨煤。
如今,鹤岗正在加快建设“两江一岭”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已成支柱产业,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肉和酒类等五大加工产业,力争到2020年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实现“绿色粮仓”到“绿色厨房”的跨越。
绿色生产方式促结构调整
6月初,总投资60亿元的国信通动力电池和智能手机项目在鹤岗正式开工,这是鹤岗绿色生产方式促结构调整的妙招。
打造中俄口岸经济、建设生态旅游胜地、开发石墨高精尖产品,鹤岗正在形成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接续产业“三位一体”综合推进格局。
鹤岗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依托流域历史和传说,打造“龙江三峡”中俄犹文化旅游集合区,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取绿色收益。
鹤岗市还新建了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集中俄商品展示、互市贸易、商务合作于一体。俄罗斯退休医生柳德米拉开了一家俄货店,最多一天卖20多吨货。
探明储量超过10亿吨的石墨为鹤岗转型提供新机遇,但当地拒走“重原料、轻加工”老路,大力开发石墨高精尖产品,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条。
在鹤岗市华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内,原本生产煤矿井下救生舱厂房改建为多个石墨研发、生产车间,身着白衣的专家代替了以往工人穿梭的场景。
据总工程师李强介绍,公司聘请国内外多支专家团队常驻鹤岗,主攻高端石墨产品、石墨烯新材料、石墨烯应用产品研发。俄罗斯专家研发的石墨烯润滑油已投入市场,与内蒙古、沈阳、苏州等多家企业签订订单。
从卖几千元一吨的石墨精粉到卖几百元一克的石墨烯,从高纯石墨到汽车动力电池,石墨新材料产业在提升价值链中不断壮大。
鹤岗虽已迎来转型生机,但当地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老城改造压力大等困难仍存。当地干部群众表示,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为百年煤城再赋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