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森林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跷跷板”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17日电(记者张正富 徐兴堂 李建平 程露)黑龙江省伊春市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被称为“中国林都”。与挺拔的红松相伴而生的是大片湿地。
从白头鹤的故乡新青到汤旺河的源头乌伊岭,从中华秋沙鸭之乡带岭到小兴安岭南麓的美溪,各种形态的湿地风光旖旎、美丽如画。当地为了保护这些有着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正陷入“纠结”。
上世纪中叶,为了经济建设需要,这里的原始森林开始遭到大规模开发,湿地因此明显缩减。随之而来的是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沙化加剧,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意识到问题后,当地政府开始“下血本”保护生态,各地都打响了一场湿地“保卫战”。从2009年开始,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伊春市开始在林区启动生态移民计划。官方数据显示,6年来,整个伊春市共有55个林场所撤并搬迁,搬迁居民13127户30025人。
以美溪区为例,当地共有四百多户人家在过去几年中陆续离开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林场。美溪区资源林政局副局长王家鹏在已经搬空的林所告诉记者,“这些人生活在大山里,生活污水都排放到湿地中,还有一些人种地烧荒,经常将湿地一同引燃。不搬不行了。”
在带岭区,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刚告诉记者,被称为“鸟类的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对自然环境极度敏感,为了给几十只中华秋沙鸭创造宜居的环境,不仅禁止当地居民伐木、捕鱼,还关停了保护区附近的工厂、企业。
以湿地和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由此在慢慢恢复。然而,当地人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