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教育平权,路途还很遥远
2014年被称为“盲人高考”元年,原因在于,河南省46岁的盲人李金生终于为自己争取到参加普通高考的权利,并且,他也顺利参加了当年的河南省高考。“破冰”之后,便是浪潮。今年,我国已经有8个省份专门为盲生提供了盲文试卷。这意味着盲生只能参加“单考单招”、接收他们的高校仅有三五所的局面,将会逐渐得到改观。高校只给盲人学生设置推拿、音乐等专业的现状将会有所变化。
盲人为何也需要参加高考?发出此类疑问的读者恐怕不在少数,在前些年,持有此种疑虑的人恐怕为数更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是一种基于道义的权利说。残障人士理应享受社会成员的平等教育权,这几乎是每一个国家法律的规定,中国的情况也概莫能外。这是社会最基本的底线,也是塑造人类自我认同的基本方式。如果因为同类的残疾就区别对待,这是极其可怕的。所以,从权利的角度来说,国家和高校有义务为盲人准备特殊的教材、考试和学习条件。
除了权利一说,即便从功利的角度去讨论,也应该给予盲人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是因为,一旦产生制度性的歧视,社会的认同就会割裂,盲人群体就会变成社会的“异类”或“他者”。从成本投入角度看,某些人认为单独为盲人提供试卷、教材等服务太过昂贵,但如果从受教育盲人带来的社会产出和未受教育的盲人带来的社会负担比例来看,教育上的投入是非常高效的。更何况,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采用电子辅助机制,编一份盲人电子考卷,盲人考生可以网上参考,成本可以低廉很多。
故而,无论是以道德权利还是以功利计算,确保盲人的教育权平等都是值得坚持的。
中国从2014年开始正式允许盲人参考高考,在保障盲人的高考权利上,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们周边的邻居相比,也早已落后。2012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就曾对中国建议“将投入特殊教育系统中的资源重新分配,以推进在主流学校中的融合教育,以此保障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主流教育”。好在两年之后,李金生开启了破冰之旅。今年更是扩展到了8个省份,其中浙江省首位盲人考生郑荣权以570分的一本成绩,被温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所录取,这着实令人欣喜。
在此之前,单考单招是盲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占到全球盲人总数18%的中国盲人,总数多达1700万,但每年能够走进大学校园的盲人学生不足200人。更糟糕的是,少数几所招收盲人的高校,几乎只有按摩和音乐两个专业,仅有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招收盲人学生。所以,在取得参加高考的通行证之后,能否真正进入大学,以及能否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依旧是一个大问题。
同校融合乃至同专业融合,这是促进盲人获得平等教育的国际通行准则。还是在2013年,重庆盲人郑建伟用手摸出雅思6.5分的成绩,进入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读硕士的新闻,曾被引为励志传奇。不过,其背后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上文讨论的盲人在国内高校求学时所难以逾越的障碍。从教育部到各个高校,在对待盲人考生的时候,单纯以没有教材、无法施教等原因拒绝,这是极端糟糕的。
事实上,从受教育权到就业权,再到其他各个方面的权利,盲人群体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随处可见。不少人甚至将盲人群体视为负担,公然歧视他们,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首要的还在于现有法律未能落实到位。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沦为一纸空文,接受基础教育权、高考权、选专业权、就业权,从头到尾,盲人群体的权利都未能真正落地。可以预见,盲人的教育平权,要真正实现还很遥远。但是,这不是停滞不前的理由,相反,从政府到社会,对于盲人权利保护,必须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及行动。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