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地久天长

20.01.2016  11:14

  当时,马革顺也提了几个条件:

  一是要与他有共同信仰的;二是外语好,他经常出国,外语好能帮到他;三是年纪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年轻,最好刚好退休,他经常外出,可以照顾一下。结果薛老师一个也不符合。薛老师没有信仰的宗教;英语“只能应付考试”;离退休还有十多年。

  “老先生也蛮滑稽的,他给我写信。写的信我就觉得相当有个性、很实在的。他写的大意是我们都是工薪阶层,我们怎么碰头,在外面吃饭的话也是很贵的,我要不然到你办公室来吧。我想,到办公室不方便,就回信说,我到你家来吧。”

  “那天去他家,我进去往前走,他就把前面的灯打开,后面的灯再关掉,动作敏捷得不得了。他很节约用电,一生都这样,相当节约。”

  两人聊互相的爱好。薛老师说自己喜欢听戏,爱听昆曲。马先生说自己的合唱。

  薛老师是晚上来的,没待多长时间。当时有几位学生轮流和马先生住在一起照顾他。第二次两人碰头时,他就跟薛老师讲:“学生看到你,说你‘一般’。”薛老师立刻回他:“我是一般呀。”薛老师来时就没打扮,觉得让人家看本色更好。她反过来开玩笑说:“你也‘一般’呀,你也不好看的呀。你眼睛那么小。”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之。

  从认识到结婚,两人交往了一年。最喜欢去古漪园,那是两人最早约会的地方,安静,古色古香。他喜欢帮她拍照,两人喝喝茶,讲讲话,再一起回来。后来他就请她去听音乐会。她进去就坐在教堂的二楼,他四处看看,向她打招呼。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是他作曲,她听后觉得太好听,对合唱也越来越欣赏。一年以后两人结婚,请朋友治了一枚石章——“相知地久天长”,印在卡片上告知了周围的朋友,未举行任何仪式。“我觉得我们最可贵的就是相知,相知才能地久天长,相知才能互相尊重。”

  “我曾和他说,我选对象的标准要平视,我不去仰视人家,也不喜欢俯视,尽管你成就那么大,也是高龄,到哪里都是名人,但我们在精神上是要平等的。”

  他懂她。告诉她,一起出去,千万不要对接待方提特殊要求。

  有时参加活动困了饿了,马先生也不好意思提,都是耐着性子等。唯一一次薛彦莉发火是担心马先生的安全——有次活动,马先生是一早出门,车马劳顿,但因参与者迟迟未到,便不能开饭。马先生有糖尿病,薛彦莉担心,再不吃点,血糖会紊乱。但马先生要面子,不肯开口。薛老师于是提了要求。“不过我跟他结婚以后,脾气真好很多。他这个人很有修养,什么事情都‘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跟他说,他都说算了,算了……”

  镜头后面的那个人

  在关于马革顺的各种影像资料里寻找,很难看到薛彦莉的影子。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薛老师是镜头后面的那个人。从接触马革顺的第一面起,薛彦莉就把他形容为一本人生大书,“看上去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然而装帧典雅、美观”。

  薛老师最早是从1996年开始给马先生拍照片的。她想记录这本“书”。后来学生提醒她,摄影不够,还要摄像。她拍他的教学活动,怎么教学生掌握力度和幅度;她还拍他会面旧友,互相开玩笑,拍与学生聚餐,彼此祝酒;她还拍他看电视、小憩、在家排练作品;她也拍他生活的环境,小区里盛开的白玉兰……

  她说他的人生有合唱的艺术价值,有人文社会历史价值,也有长寿和养生之道。

  马革顺2003年出过一本自传,是薛老师整理的。他用录音机录,她整理成文字;自传在2013年再版时,她不忘再补上2003年到2013年之间的大事件。2015年,马革顺因病住院,“100岁以前,他从没生过什么大病,只因为体检住过一次医院。刚开始住院时,我很担心,他情绪不稳定,医院会打电话过来,我说,‘你们不要绑,那样他心里更不好受,你们打电话给我,我就过去’。”

  这一年也过得匆匆忙忙。薛老师早上起来给他做饭,烧三样,分三个瓶,用小拖车拖过去。晚上他不肯让她走,但医院又不许陪在病房,她就和他说“我不走,在外面,你要找我就叫我”。她于是在护士台角落找个地方做做自己的事,整理些自己研究的资料。等情况稳定了,再晚点回家。

  他渐渐在医院里住熟络了。有一次他从病床上坐起,以指挥的口吻说:“各位,我来的时间也不短了,我们大家要认识一下了,我是马革顺……你贵姓啊……”病友们也纷纷响应,他才知道隔壁邻床的老先生原来是南极探险的船长。

  回想于此,薛老师还是忍不住黯然。送走马先生,她依然觉得责任未尽。她还在整理马先生90岁之后的人生记录,希望能尽述90岁之后工作、生活中的细节。

  马革顺生前最喜欢埃尔加的《雪花》,这部作品也是由他首先介绍到国内。曲词第一句:“雪花轻轻飘,大地尽被笼罩,心灵洁白似雪。”他曾说自己喜欢雪花的品格,因为落雪无痕,“默默无闻,不张扬,不自夸……融化了自己,滋润了禾苗……”1914年,一个雪花飘洒的时节,12月27日,马先生来到人世间。2015年,又是雪花飘洒的时节,12月19日,马先生安然远行。人间百年,赤子情真。 (下)(摘自1月9日《解放日报》王潇杜梦楠文)

编辑: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