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妇联“六大服务”助力妇女创业创新

30.12.2015  09:37

  黑龙江日报讯 2015年,省妇联创新服务手段,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充分挖掘妇女在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绿色食品领域的就业优势,协调资源,全力支持,叫响了“龙江巧女”、“龙妹家政”、“龙嫂绿厨”三大“妇字号”工作品牌,激发了广大城乡妇女创业创新活力,培育出一大批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巾帼典型群体,取得了工作有实效、妇女得实惠的效果。

  一是创品牌。打造龙江巧女品牌。结合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形势,探索妇女手工制作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注册“龙江巧女”商标,依托46个省级龙江巧女示范基地和138名手工制作能人,开发出一批包括桦树皮、鱼皮、靺鞨绣等富有龙江地域特色的时尚旅游纪念品,培养了1644名能工巧匠,带动18.6万城乡妇女创业就业。打造龙妹家政品牌。坚持标准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壮大龙妹家政服务联盟,吸纳82个成员单位、4.5万名家政服务员,全年服务百万龙江家庭。引导灵活就业妇女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探索居家养老家政服务新模式。打造龙嫂绿厨品牌。结合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建设目标,建立“巾帼绿色食品产业联盟”,将女性创办和以女性为主体的生产、加工、销售类巾帼合作组织凝聚在一起,促进她们抱团发展,合力争取项目、资金、技术资源,增强对接市场综合实力,为全省“金色大粮仓”转型“绿色大厨房”贡献巾帼力量。

  二是搭平台。搭建市场对接平台。与省商务厅联合举办家庭购物节暨“妇字号”绿色名优产品市场推广活动,为“龙嫂绿厨”、“龙江巧女”、“龙妹家政”搭建集中宣传推介平台,打造从基地生产到企业加工、从市场销售到厨房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搭建创业支持平台。与省教育厅联合举办“全省女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竞标大赛”,全省37所高校参与,1000余名女大学生直面竞技,一批女企业家激情呼应,充分发挥优秀女企业家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作用,展示了时代女性创业风采,激发了女大学生创业激情,进一步营造了关心关注女性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搭建创意转化平台。与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指尖上的龙江”手工编织制作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意大赛,在上千件参赛作品中评选出135件龙江地域特色鲜明、市场潜力较大、适合规模化生产的旅游纪念品,为巾帼手工制作产业适应市场、提质增效起到引领作用。

  三是强对接。增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好国家、省支持妇女创业创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解决贷款梗阻。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有效解决因国家财政贴息资金滞后引发的不良信用记录问题。争取金融授信。协调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为全省女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竞标大赛的22个获奖项目90名女大学生集中授信。协调政策落地。与省农委、省畜牧局、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巾帼创业带头人争取资金、项目、培训、技术、电商推广等政策支持。

  四是抓扶持。落实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政策。稳步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解决城乡创业女性缺少起步资金难题,截至12月底共为1.6万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6.8亿元,惠及创业妇女16.7万人。实施创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妇女创业创新的关注和重视,协调536万元“母亲创业循环金”,用于4个市(地)、7个县(市、区)发展8个项目,268名贫困妇女获益。扶持妇女发展项目。对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制作、巾帼现代农业科技、女大学生就业创业4大类125个示范基地,给予495万元的资金扶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新产品、应用农业新技术,对广大妇女创业就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各层各类培训。针对农村妇女学习提升需求,加大对女企业家、女家庭农场主、女种养大户等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竞争力。针对“互联网+”发展新形势,积极组织网络知识培训和指导,支持有意愿的妇女开办网店,全省共组织电子商务培训106期,8600名妇女受益,培育了一批女性创客和创业带头人。

  五是重推介。组织龙江巧女作品参加全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首次采取约商洽谈、网上网下、展览展示方式精准推介我省手工编织制作企业优秀产品,达成53项业务合作协议和6项产品代理协议,现场业务销售额和订单总额均创参展7年来新高。组织女企业家参与中国女企业家优秀产品展、全国百佳农产品经贸洽谈会,在全国展会平台宣传、展示和推介我省特色优质产品。

  六是树典型。选树创业创新典型,组织优秀女企业家贾秀芳、女大学生创业典型李欣昱等组成“全省巾帼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在13个市(地)、部分高校巡讲,点燃妇女创业创新激情;推荐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刘彩华、大庆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张雪松、优秀农产品女经纪人杨艳加入全国女经纪人协会;推荐哈尔滨智帝科技经理赵淑玲入选全国女性“创业之星”、同江红色江山巾帼合作社理事长任燕入围“全国百强经纪人”,宣传淘宝店主史舰青等巾帼电商典型,引领带动各行各业城乡妇女为经济社会发展建新功、创新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