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成立全国首家冰雪运动学校——体教结合 开启破冰之旅

06.11.2014  13:55

      一面进行专业的训练,一面接受完整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的成立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筹备,2014年10月28日上午,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正式成立。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学校,它已被纳入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让孩子们在坚持专业运动之余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在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接受过小学到初中正规教育的孩子们可以和省体校的中专、省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对接,这样就形成了我省体育系统内一条龙的“体教结合”模式。若学习成绩好,还可以正常考取高中、大学,这样的模式,让从事运动的孩子们从此不仅“华山一条路”,他们的人生又可以多几种选择。

      突破: 一次观念上的蜕变与革新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教室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刚刚通过9月份选调上岗的年轻老师刘皓,此时正在带领孩子们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和其他小学不同,这里同在一个班级的孩子年龄却不一样,他们都是从事冰雪运动两年以上的学生,通过文化课的考试被冰雪运动学校接收。由于每个孩子的文化基础不同,就有了这样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的班级。年龄大些的孩子在文化课上虽然起跑晚了一些,但至少意味着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会只与训练为伴,还有机会在课堂里接受文化教育。

      由于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运动员文化素养偏低,导致退役出路窄,这一直是省体育局局长郭铭玉的一个心病。“就黑龙江省来看,很多运动项目招收后备人才困难,主要原因就是运动员就业出口不畅通。”郭铭玉说,“能达到参加奥运会顶尖水平的运动员数量有限,大多数还要走向社会,如何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是多数运动员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省体育局数年前就开始筹划成立冰雪运动学校,2011年9月成立申请被正式批复。从此,省体育局和哈尔滨市教育局开始联手启动了一场历时3年的“改造战役”。学校选址在离省冰上基地只有一墙之隔的闲置的兴隆小学,哈尔滨市教育局先期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校舍改造,标配18个标准教室以及实验室、微机室等,正在建设的多功能综合楼由省体育局投入,将来提供学生集中食宿。

      在学校的筹建过程中,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之间的融合过程基本顺畅,郭铭玉说,教育部门给与很大的支持,他们最大的困难反而是来自体育系统内部的不同声音。由体工队培养专业运动员是从50年代就开始遵循的模式,多位体育人士在旧有的模式里对这种“体教结合”提出质疑。因此,打破旧有思路创新思维是“体教结合”之役的关键。对于“体教结合”的未来,郭铭玉还有很多设想,他们经过了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后,建立了全国唯一一所以冰雪运动为特色的省属全日制高等专科体育院校,开设了富有冰雪特色的多个专业,并与几十家企业联合打造冰雪运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为运动员寻找就业出路。同时,还将进一步开展高校与运动队的合办工作,力争运动队与高校开展更进一层的深度合作。

      思考:平衡在体育与教育之间

      成立冰雪运动学校,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的路如何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值得深思。据业内人士透露,我省以前也做过“体教结合”的积极探索,在省体校也曾加大过文化课的授课力度,但皆因文化课时间被运动时间侵占半途而废。因此,该人士认为,成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冰雪运动学校想法非常好,在全国都是首创,但接下来怎么平衡好学生训练和上课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的执行力,还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学引导,让学生愿意上课,喜欢上课,只有让上课和训练在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冰雪学校的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宽。

      对此,郭铭玉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应该结合体育系统运动员特点制定符合孩子们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灵活设置。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解决由于训练场地紧张的排队问题,省体育局还出资额外浇了一块新冰场。

      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高淑萍坦言,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保证孩子们的上课时间,他们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上课,由于没有期末考试,2月份的寒假时间也将安排课程。在老师的引导教学方面,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以培养兴趣为主,在课程上多设置游戏和实践的环节,对于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孩子,他们尽量把教材上有趣的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一切都在尝试,如果孩子的教学方面还有问题我们还会随时更改教学实践,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调整。

      转换:孩子们的适应期

      从事运动的孩子们大多活泼好动,加上长期训练有的孩子已经疏于书本很久,让他们就这样进入半天训练半天课的模式中,孩子们能适应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再一次走进了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站在门口观察许久,发现虽然有的孩子由于昨天的训练略显疲惫,但整体的精神面貌都不错,没有表现出闲散的状态,都在认真听着老师授课。

      年轻老师刘皓提起这些学生赞不绝口,在她的印象中,这些从事运动的孩子们开朗活泼,特别吃苦耐劳,他们把运动场上的拼搏劲儿也带到了课堂上。但由于长期训练,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普遍很差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小运动员之前跟着基层教练,学业水平差别很大,按照既有教学模式肯定行不通。”该校校长高淑萍说。他们针对这群孩子,未来还会做出很多积极的教学探索。“今后不希望通过传统的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效果,有些年级可以按学科往上过渡,有些年级则要开设综合大课,把政治等学科列为选修课,甚至采取走班制、选课制。今后可能还会尝试实行学分制,转变用考试来衡量学习效果的模式。

      学校现已有省内外的学生500多人,他们来自省内各地,还有的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家在哈尔滨市的只有60余人。为了心中的运动梦想,孩子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开始了他们童年或少年的学习生涯,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父母一面,学校的生活老师和教练就成了他们的“爸爸妈妈”。从单纯运动到走入课堂,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中,孩子们开始逐渐适应了他们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