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厅 兜实底线增福祉养老民生无小事

04.02.2017  18:05

  杨洋 黑龙江日报记者闫一菲

  民生无小事。省民政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考察调研时提出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重要工作”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坚持兜实托牢社会救助底线,把改善民生与促进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将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统筹发展,培育候鸟旅居养老等养老产业新业态,构筑龙江养老新格局。

  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构建“9+1”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全省社会救助从分散救助向综合救助、从收入型贫困救助向支出型贫困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三个”转变。提标扩面,困难群众获得更多实惠。2016年,共筹集和拨付省以上救助资金87.15亿元,将全省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53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710元/年,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十连增”。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全省住院救助最高封顶线达8万元,重特大疾病单病种救助标准达20万元,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费用救助比例达70%以上,全年救助困难群众300多万人次。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全年救助困难群众24.2万人次。

  创新机制,精准救助促进公平。在严格执行社会救助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基础上,2016年,我省全面建立了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出台了《黑龙江省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认定暂行办法》,省、市、县三级全部完成核对机构设置。

  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出台了《黑龙江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了低保与扶贫开发在标准、对象、程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2016年省民政厅组织各地全面开展为期3个月的对象清理、识别和普查工作,对我省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清查。截至目前,全省有3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省民政厅通过放开养老市场、引入投资主体,盘活闲置资产、强化宣传营销、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催生出“旅养结合、医养结合、文化养老、养老+互联网、‘三社联动’社区居家养老”5种新业态,形成了“连锁分布、服务外包、渠道分销、集成经营、垂直营销”5种商业模式,全省养老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

  养老产业投资规模近百亿。2016年全省新增养老产业投资80多亿元,其中民间投资有70亿左右。目前,全省已有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2265家,可提供养老床位21.5万张,其中民营占到60%以上。具有服务叠加功能的健康养老旅游综合经营主体277家,年均接待服务能力达到40万人次。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15.6万人,两年来机构养老消费支出60多亿元;养老服务领域吸纳从业人员达到10.5万人。

  吸引候鸟旅居老人超百万。利用天赋资源优势,推动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在全国首开先河,使“夏季养老在龙江”的品牌走向大江南北。整合政府闲置接待资产,依托“两湖一池”、“三江两极”、“大小兴安”、“油城鹤乡”等知名旅游地,着力打造候鸟养老服务基地。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个旅居养老领域的地方性标准《候鸟养老服务规范》。设计推出了7条精品旅游养老线路和9个主题候鸟旅居地,2016年夏吸引国外、省外旅居老人达124万,较上年增长90%。

  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优化养老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医疗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全省2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90%内设了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院90%与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到90%以上的社区居家老人,医疗卫生系统领办的“医养结合”型床位达到3.2万张;针对市场需求加速开发养老养生产品,其中漠河张仲景养生院针对老年人9种体质类型开发的6类养生组合产品、省中医大二院爱心养护康复中心开发的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的10个系列中医诊疗套餐逐步在全省推广。

  养老服务人才基础不断夯实。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养老人才队伍培训。全省养老机构中管理服务人员近5万人,全省共有15所大专和中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同时全省依托大型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实训)基地129个,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率达到80%。

  为增添社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可及性,实施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专业运营管理网络平台为抓手,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和专业化社工服务项目,为社区老人提供定制化、菜单化、精准化服务。目前,全省小微型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实体7200多家,年均营业额达到21亿元。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