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以科技引领全省创新创业
陈洋
省科学院,作为有着57年历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科研机构,在特种胶粘剂、食用菌、湿地生态、核辐照、3D技术、火山矿泉、汉麻育种、功能食品等领域汇聚了45个科研团队,集聚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科技实力不等于经济实力,科技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如何实现转化?
近年来,省科学院积极挖掘积聚的潜在动能,发挥科技研发优势,在发展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构建科研院所、种植(养殖)基地、龙头加工企业三位一体的“院地企”发展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市场需求倒逼技术研发
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蔓越莓项目负责人、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曲艳婷的团队正在一个无菌间里做着组织培养实验,这是植物的一种克隆繁殖技术。去年,自然与生态研究所与抚远的一家公司对蔓越莓项目进行了立项,来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种苗产量不足问题,研发无性繁殖孵化方面的技术。
企业对科研院所感兴趣的程度,和科研院所对企业感兴趣的程度都在增加。近些年来,省科学院科研人员从立项之初就以产业化为导向,以成果应用为目标,企业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发什么。科学院院长郭春景说,这样以企业需求为立项依据,既保证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又能及时通过企业和市场的反馈检验科研成果优劣,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更新研究方向,倒逼科研带动技术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科研机构技术研发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成果无偿转化助推“院地企”合作
2015年,为推动“黑龙江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省科学院率先在全省尝试推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全院1500项科研技术成果对企业实行先期零费用转让。即无需企业先拿钱,等项目合作产生效益后,企业希望对成果升级换代时再谈转化利益的分配。这样科学院与企业作为风险共担的一体两面,将二者紧紧捆绑在一起。这一举措的出台,消除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前期合作时“麻杆打狼两头怕”的顾虑,加快和促进了科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省科学院与哈尔滨地区合作生物肥料产业,与齐齐哈尔、黑河地区合作汉麻产业,与大庆地区合作黑蒜产业,与大兴安岭地区合作马铃薯产业,与黑河地区合作火山矿泉产业,与佳木斯地区合作牧草(苜蓿)产业等,省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在全省各地逐渐开花结果。
科研处处长王阳说,省科学院每年产出科研成果100至150项,应用转化率达到75%,应用转化的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5年,省科学院先后与50余家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5家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
“三走”活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任督二脉”
“如何向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如何能让这种‘院地企’合作新模式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省科学院党组书记赵梅介绍,今年年初,院党组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走出院所、走入基层、走进企业,主动捕捉市场技术变化、了解基层技术需求、引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潜能,进而及时有效促进技术研发与转化。
“三走”活动从上到下、从院到所,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书苑亭阁到厂房车间,不限形式、不拘一格。
第一走,机关党员干部走进基层。“通过党建联系点工作,我们科研处和火山与矿泉研究所进行了结队。”省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阳说,通过党建联系点结对子后,弥补了偏远基层所的科研人员少,科研弱,还解决了基层科研队伍“老带新”的传承问题。
第二走,院所科技人员走下去。走下去,就是要接地气,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近在咫尺,身临其境。专家们进企业、下基层、出实招,为破解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第三走,全院对外技术合作走出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我省“陆海龙江丝路带”战略的指引下,2015年,省科学院搭建了9个国际技术合作平台,大大增强了龙江科技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和知名度。
省科学院“三走”活动,走出一片天,走活一池水,走出“院地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子。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