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战!不爱看《聂隐娘》的只配看《小时代》?
上映第15天,《刺客聂隐娘》排片率已跌破1%,至今票房未过6000万。随着《碟中谍5》等好莱坞大片的上映,侯孝贤在内地大银幕的首秀实际上已经结束。而他行过之地留下的是一地口水,文艺青年们的掌声与普通观众的鼾声此起彼伏,而影迷内部也产生了分歧。
掌声VS鼾声
上映首日,《刺客聂隐娘》的上座率其实并不低。记者所在的非黄金时段、非周末场次,上座超过7成。然而,场内呈现出焦灼而割裂的状态:一部分人看不懂,很催眠、坐立难安、如芒在背,一部分人在努力屏蔽嘈杂,试图享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侯孝贤”。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人们的评价也呈现出类似的状态。一部分人在打差评,另一部分人则在呼朋唤友去“二刷”、“三刷”。两方的意见分歧,延伸到了对文艺片、文艺导演的“尊重与否”问题上。差评者认为:“不顾及观众感受的电影,就不要来圈钱了。”“凭什么要求观众买票之前,还要去看剧本,看历史书做功课?”维护者则反驳:“对自己不懂的事物,要抱有敬畏之心。”“内地观众吃惯了爆米花,只看得懂把故事掰碎了喂到嘴里的电影,高级的电影不只是讲故事。”
上一部引发社交媒体口水战的,是《小时代》。有意思的是,这一次也有影评人将《小时代》搬出来,“认为《聂隐娘》是超级烂片的,你大约只配看《小时代》”。
感动VS失望
其实,文艺青年内部对《聂隐娘》的评价也出现了分化。对它的赞叹,大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呈现出中国古典的美感,针对影片中水墨山水画般的空镜头;二是赞它有余味,韵致动人,针对影片整体呈现出的质感与气质;三是赞它“任性”又独特的手法,针对让人不明觉厉的剪辑与形式。
但也有评论认为,相对于侯孝贤此前的作品,《聂隐娘》精美有余,却没了灵魂,如《大众电影》副主编梅雪风所述:“侯孝贤基本被掏空的生命体验无法适用于此,而影片的形式又无法支撑他过于明显的风格企图。于是最终他用惯性完成了这部电影。”
不论口舌之争如何激烈,侯孝贤本人还算淡定。戛纳领取最佳导演奖时,就自嘲般地提到“找钱不容易”,此次《聂隐娘》票房惨淡,他也不过是说道:“欧洲卖一点,日本卖一点,内地卖一点,台湾卖一点,东南亚卖一点,到处卖一点,加起来就够啦。那加起来假如说还不够,还不简单,就拍数位吧,就别坚持胶片拍啦。”
观影口味何来
高低贵贱之分
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两次对战,一次是《小时代》,一次是《刺客聂隐娘》。上次是影评人手撕粉丝“拜金、烂俗”,这次是普通观众与文艺青年对撕“装精”和“不配看”。从前有“道德制高点”,如今还有了“文艺制高点”。
然而,这种互撕真的站得住脚吗?
电影,乃至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首先都是创作者本人的外化。既然以一个个体作为外延,本质上就决定了它不是普遍适用的,不是具有绝对价值的。它不像数学公理,至少在现有的知识范畴内有对错之分,也不像科学技术,至少在同一时段内有高下之分。当初大众对《小时代》口诛笔伐,可在其后几年,看过各种更加烂到没底线的电影之后,《小时代》突然形象好转了很多,至少人家服化道精美啊。
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不是单向的动作,而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互相作用,两者有越多的共同点,就能得到越多的乐趣。对唐朝熟悉的,就能从《聂隐娘》中看到暗潮涌动的历史张力;对爱情故事感兴趣的,也能从舒淇身上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孤单”;对电影有研究的,还能看出侯孝贤的独有语言。看个电影,无非是你爱喝咖啡,我爱喝可乐,对不对味口而已,何必要剑拔弩张地分出个高下优劣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似乎只有在电影领域里,会引发这么大范围的讨论。要评价一幅画,需要郑重其事地去一趟美术馆;要评价一出话剧,一场演出也只能容纳数百个人;至于音乐,有人听流行,有人听古典,井水不犯河水。唯有电影,便宜的只需要9块9,逛街吃饭约会之余就能轻松进行,论起来也格外有群众基础。
这样算来,《聂隐娘》的口水战中,唯一错的是定位。小众的电影,以武侠大片的姿态宣传,进入大规模的商业院线,实在是无奈又可惜的错位。任性的说一句,以后大师们的作品就小规模点映好了,省得真爱者在爆米花和鼾声中煎熬,也省得不明真相的群众感到上当。至于票房损失?提高票价就好了呀,你几时见过一场高雅音乐会卖全场9块9?
链接>>>
《聂隐娘》不是最惨
文艺片票房低也不是中国特色
即使在文艺片中,《刺客聂隐娘》也是走得很远的那一类。而文艺片如果没有很强的商业属性,其在国内的票房一向是惨淡的。许鞍华《黄金时代》最终以5000万收场,王小帅《闯入者》上映10天不过710万,同期的张艾嘉《念念》作为香港电影节开幕片,10天票房也不过1100万。在柏林电影节捧回两座大奖的刁亦男《白日焰火》,因有犯罪、警匪元素,1.01亿元的票房被视为文艺片票房突破的奇迹。这样比较起来,《聂隐娘》并不算太惨。
而在国外,文艺片的票房同样没那么容易。以北美市场为例,其2014年影片的平均票房为1496万美元,但文艺片的平均票房仅为500万美元左右,能够保本也属不易。只不过,文艺片在北美市场并非只靠院线票房而已,如果能够冲入奥斯卡或圣丹斯等奖项,影片还能在家庭影院、海外版权、电视台版权等途径有收入,甚至能超过院线票房收入。海外版权也是很大一批国内文艺片导演的重要市场和投资回收途径。
从海外市场来看,国内文艺片能够借鉴的另一个方式则是发行模式。先从小规模点映赢得口碑,再扩大规模进行长时间的院线放映,而非一上映就在所有院线大规模铺开,以卵击石。
编辑:刘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