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粮食持续增产密码
陆书鑫 张保军 记者 井洋
核心提示
友谊农场素有“天下第一场”的美誉,全场160万亩耕地面积执垦区各农场牛耳;作为前苏联援建的全国第一个机械化谷物农场,是全国“一五”期间156个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1978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率先引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先进农机具62台套,当年创造出人均劳效20万斤的生产奇迹。可以说,从1954年建场至今,“天下第一场”始终是引领全国农业发展的光辉旗帜。
今年,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粮食总产、单产和效益创下三个历史新高,总产超22亿斤,增产最少2亿斤。玉米最高单产2400斤,水稻最高单产1600斤,大豆最高单产561斤,亩效益平均超千元。
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秀国介绍,今年的大丰收,得益有利的气候因素,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年积累形成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有效地抵御了2012年冷春、布拉万台风、秋季多雨,2013年40年一遇洪涝,今春严重内涝、5到6月连续35天低温寡照等灾害,实现粮食生产年年上台阶。
高标准粮田强本固基
走进农场第三管理区第一作业站高标准农田展示区,密植完整的防风林带、平整见方的硕大池田、笔直通畅的梯形渠系、坚实宽敞的沙石田间路便呈现在眼前。
水稻种植户孙荣华说:“原来这块地是低产田,高低不平根本种不了水稻。通过高标准粮田项目建设,田间坡度差在2厘米以内,2012年旱改水,每个池田面积约6亩,连续三年亩产超过1400斤。”
耕地面积大不意味农业强,要做强农业,首要是强化农田的基本建设。友谊农场大力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明确林网化、路硬化、渠系化、田格化的标准,设定旱涝保高产稳产目标。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将1.1万亩低洼低产田整理和改造成高标准粮田;开展节水增粮行动,耕地100%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强排站15个,挖渠系3000多公里;设立防风林网360个,耕地100%实现了条格化;实施了老稻田改造工程,百万亩水田实现水肥均匀施用。
第二管理区玉米种植户李勇说,“头些年雨大一点,地里就到处是水,车辙掏得没腰深,春天播不了种,秋天收不了地,瞪眼就是个赔。现在不一样了,再大的水都能排出去,赶上旱年就用喷灌机。”他家连续9年丰产,去年玉米亩产2220斤,今年亩产2270斤,亩效益超千元。
去年8月下旬连续10天降雨超过400毫米,因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地面无明水出现,全场粮食实现增产9000万斤。现农场农田基础设施标准达到了连续降雨100毫米不会形成灾情,10天内降雨300毫米保证不形成重大灾害。
高标准粮田建设提升了农业抗灾能力,为农业丰收起到保障作用。从2009年总产16亿斤,提升到今年22亿斤,且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遭受特大灾害下粮食依然实现增产,分别增产1亿斤和9000万斤。
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立体化
现代化农机激发活力
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张兴东种植的大豆亩产561斤。他对获得高产最深的体会就是现代化农机力量的增强,保证了农艺措施使用到位,实现秋起垄夹肥、适时早播、精量播种、生育化控等技术集成配套,彻底改变了过去经验式粗放型耕种模式。
张秀国说:“精细耕作、精密播种、精准施肥、精确防控等先进的农艺措施都是靠现代化的农机来实施的,真正实现农机与农艺配套。”友谊农场把现代化农机的发展进程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衡定标准,实现了由半机械化到全程机械化,进而迈向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立体化发展新阶段。农场实施了“农机跨越工程”,每年投资超亿元,进行现代化农机具更新。目前,已落成智能催芽中心5处,建设标准大棚集中育秧基地90个,购置180马力以上大型农用机车、精密播种机、GPS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农机1.5万余台套,精密播种、GPS卫星导航作业、智能催芽和标准大棚育秧率均达到100%。
第六管理区第四作业站是朝鲜族职工聚居点,种植户郑信玉高兴地说:“原来催芽都用火炕,弄不好种子就全瞎了。现在有智能设备,芽出得齐还不浪费,不用操心,育出的都是壮苗。”智能催芽、高性能插秧机、GPS卫星导航和立体化化控等农艺措施综合使用,让这个作业站不仅水稻产量提升了15%到20%,还分离出139名富余劳动力去韩国打工,实现增收超千万元。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呈现生产效率高、作业标准高、管理水平高、增产能力高的良好态势,农业生产实现了“五个根本性改变”:改变了春天动土的种植模式,保证了农时。大马力机车配上GPS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24小时作业,作业效率提升了一倍,保证秋翻地、秋起垄、秋施肥100%,为春季播种赢得了时间。改变了粗糙的作业标准,实现精准操作。大马力机车犁深均超过30公分,提升土壤渗水、蓄水和通透能力,形成了超大土壤水库,提升了抗旱和抗涝能力;GPS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保证作业千米误差在2公分以内,土地应用率达到用满用严。改变了传统经验式耕种方法,提升了科技贡献率。立体化化控作业使叶龄管理和分成施肥技术得以充分利用,消除了“一炮轰”和“大把肥”现象,实现精准生产目标。改变了粗放分散生产状态,解放了生产力。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推行,形成工厂化生产新气象,将人力解放出来,有效解决了春季用工难的问题。改变了播种大把扬的现象,有效提升产能。精密播种模式推行,解决播种不匀人工间苗问题,玉米亩保苗由3500株提高到5000株,大豆亩保苗由1.2万株提高到2万株,达到科学密植标准。
张秀国介绍,去年春季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低的“冷春”,玉米播种严重受到影响,要推迟7到10天。农场利用智能催芽中心设备,实施了玉米催芽断根技术,抢回有效生长期一周多,消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合作化灵活化集约化统控化
利益式联结强化组织
第五管理区的万亩标准粮田示范区内1890亩大豆平均亩产530斤。种植户胡军说:“这得益我加入了统种、统管、分收的合作体,将原来1.3米3行种植方法改为1.1米3行,一亩地增加3500株苗。”
组织化程度是农业高标准生产的根本保证。友谊农场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态相配套,农艺、农机、农时、农事相结合”为要求,提出以新型合作组织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合作社为主要模式,带动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发展。在自愿选择的方式下,出现了“统种、统管、统收”、“统种、统管、分收”和“统种、分管、分收”三种合作组织建设形式,成立合作组织370个,种植户100%实现合作生产。
新型合作组织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提升生产组织统控能力。第五管理区原玉米八叶时采用矮壮素化控,玉米高度仍超过3米。在合作体的统一组织下,今年在八叶时采用喷施两遍“玉黄金”的方法,实现生育全程矮化控制,节间明显缩短,株高全部控制在2.5米以内,既抗倒伏,也为玉米穗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保证75%以上面积单产超过1700斤。
合作组织建立使生产走向集约化。第二管理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成立了12个合作组织后,不仅实现统一管理,而且播种均实现了适时早播。今年4月22日播种,到5月2日持续降雨到来时播种完毕,30%面积玉米亩产超2000斤,全面积玉米亩产超1800斤。新型合作组织提升了全场生产组织程度,作业标准化和农时标准化率均达到100%,播种时间提前一周,全面积全作物实现科学种植。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