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集团徐志鹏: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徐志鹏在中碳产品的展厅内。新华网李硕 摄
编者按: 徐志鹏具有独特的商业禀赋: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创造力、前瞻的市场感觉、果断的运营手段……作为商人,他无疑是成功的,收获了外界众多的赞誉与“头衔”。2016年是他在商海打拼的第二十四个年头,然而,这位别人眼中的商业“奇才”在接受新华网的采访时却说,“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商人’是我最想撕掉的标签”。
喝茶是徐志鹏排解工作压力的最好方式。新华网李硕 摄
新华网哈尔滨10月14日电 早上7点,在中碳集团的办公室里,徐志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与公司在广州的车间确认生产进度,与研发中心智库团队敲定产品下一步改进方案,为公司新面世的产品制定推广方案,下午要赶到另一个城市,与当地的企业洽谈合作,晚上还要再赴一个无法推脱的饭局。
“创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难,就鼓励自己,生意走上正规就好了。现在才发现,商海里打拼没有一天是轻松的,这二十多年就是一天又一天顶下来的。”徐志鹏一边摆弄着心爱的茶具,一边笑着说:“接受采访就算是我的休息时间了。”
工作状态下的徐志鹏。新华网李硕 摄
不走寻常路的商业“冒险家”
“我很注重差异化,别人卖便宜的,我卖贵的,以质取胜;别人都还在往一个领域里挤的时候,我就出来了,别人不理解,但最后证明每一次都是我对了,这样看似每一次都‘踩在点儿上’的成功,我称之为‘激流勇退’。”——徐志鹏
过去的24年,徐志鹏的创业历程被他自己归纳为“人生四部曲”,从家乡当地的一家服装店,到大庆市的专卖店,从潮流时尚品牌的省级总代理到“中碳”——这个誓要温暖世界的民族品牌诞生,徐志鹏的每一步似乎都是一种冒险。
一次次事业转型的背后,除了徐志鹏的野心,更多的还有他与生俱来的洞察力与冒险精神。
徐志鹏从小就有点儿“自命不凡”,用他的话说,“总觉得自己能干成一番大事”。1988年,徐志鹏一家从老家甘南县搬到了肇州朝阳沟镇,原本“更上一层楼”的日子却因为徐志鹏哥哥的意外患病而一落千丈。为了背起家里的负担,徐志鹏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命运交给了上天。“每科考试只答半小时,考上哪儿就去哪儿。”中考时这样一个“任性”而无奈的举动,让徐志鹏走进了肇州技校。
作为一名技校生,可以说,徐志鹏的人生起点并不算高。但是在技校学习的那几年,却成为了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组织在技校已经“失传”多年的校园文体活动,“有预谋”地制止了频发的校园斗殴……徐志鹏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小老师”。“我不能看着和我一样上技校的同学们自我放逐,我们不比任何人差”,回忆起学生时期的“风云岁月”,徐志鹏仍旧神采飞扬。
1993年,徐志鹏技校毕业,放弃了工厂工作,摆起了地摊儿。“一天下来‘收成’很不错,养活自己不成问题。”那一年是徐志鹏事业的起点,也是他在心中逐渐勾勒出“人生四部曲”蓝图的起始年。
“差异化的理念,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只做高端,以品质取胜,哪怕贵点儿消费者也能接受。”差异化的经营理念,成就了徐志鹏的第一桶金,也贯穿了徐志鹏24年创业路的始终。
1996年,徐志鹏的朝阳沟镇集合品牌精品店开业,紧接着,他乘势而上,把精品店开到了甘南县城里,并且在短短两年间就把精品店数量扩展到了6家。
2006年,徐志鹏在自己事业的航道上做了第一次“冒险”,大庆百货大楼里有了第一家乔夫品牌专卖店。第一次“冒险”之后,徐志鹏就再没有停下来,成了波司登、GXG等10多个品牌、潮牌的代理商,这让徐志鹏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他的事业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在办公室里,徐志鹏翻开了自己常看的书。新华网李硕 摄
伫立潮头成功逆袭的“战略家”
“想要一直立在潮头,就还得改变!不过这一次‘冒险’,赚钱已经不是我的主要目的。”——徐志鹏
在服装行业,徐志鹏可谓“功力”深厚,凭借着独到的商业眼光,短短几年,资金得到了极大积累。前期可以引进别人的品牌、技术,但这些“引进来”的资源并不能满足本地化的需求,只有了解国情、省情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国人需求的产品。
因为亲属患病,徐志鹏有一段时间需要每天接送病人去医院做电烤理疗,看着冬季病房里许多需要治疗的病人们,徐志鹏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理疗仪器放在衣服里,穿到身上随时随地治疗呢?
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但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徐志鹏就是这样的人。他开始查找资料,并到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探讨,在这过程中,他发现服装市场同质化严重,功能性和智能性的服装却很少见,是市场空白。
“一定要研究功能性服装,一定开创中国第一家功能性服装品牌。”,徐志鹏暗下决心。
半年时间,徐志鹏组建了功能性服饰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并进行试点制造,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最终,养生理疗、户外服饰、军警油田环卫高寒户外作业工装、汽车内饰加热等四大远红外线系列产品,实现了零辐射、零磁场、热而不燥,走出了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质量体系认证。
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强调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国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建设。徐志鹏似乎听到了“时代的鼓点”,这一年,“中碳”诞生了。
徐志鹏说,“中碳”,拆开来看,“中”是中国,“碳”指的就是产品所用到的远红外碳纤维科技。利用远红外科技,短短四年,徐志鹏已经组建了集户外服饰、特种制服、工装定制、汽车配饰、医疗养生、智绿农业、智能家居、影视基地等八个领域的业务集群。
很多人对徐志鹏“大而全”的业务版图曾经提出过质疑:不如找准一个方向,做精做深做大,形成“规模经济”,成本必然会下降,进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徐志鹏却说“现在,赚钱已经不是我的主要目的,利用创新科技,让更多的人真正获益,这样才有意义”。
平均每三个月进行的一次技术升级,让徐志鹏在开展每个领域中都不断精益求精,其中所付出的研发成本是不菲的,但是徐志鹏却说,这样的投入是必要的,“只有领先的技术才能打造优质的品牌,进而使我们中国的品牌走出国门,我希望这八个板块可以齐头并进,帮助更多的人。”徐志鹏这样规划自己的“中碳王国”版图。
潜心20余年,徐志鹏一直在向“中国智造、引领世界”的愿景前进。新华网李硕 摄
“更高的身份是为了从事更有意义的事业,从而更大限度地回馈社会。”——徐志鹏
2016年哈洽会,徐志鹏带着“中碳”走进展厅,这几乎可以算是“中碳”与消费者第一次大规模正式见面。几天的展示下来,客商的“橄榄枝”、普通市民的如潮好评让徐志鹏有了更多的信心,“加拿大那边的客商对中碳远红外产品很有兴趣,目前合作基本确定。”
也是在那次展会上,徐志鹏一边举起手中的“华为手机”,一边对记者说,“中碳也要成为像华为一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任正非这个中国民族品牌的缔造者,标杆式的人物对徐志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任正非“28年来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给了徐志鹏极大的鼓舞,他拒绝了新加坡等国家的海外投资,要做只做民族品牌的理想让徐志鹏守住了自己创业的“主航道”——助推国内服装行业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智造”。
看着“中碳”品牌逐渐步入轨道,徐志鹏并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只不过下一步,他似乎并不想在商业版图上“开疆辟土”,而是要创办一所学校。在创业的路上,徐志鹏遇到了很多艰辛,再回首,有的阻碍可以避免,有的“麻烦”可以更“聪明”地解决,但这样脚踏实地的前行,锻炼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智。“很想有一个场所,能够将自己的创业心得与年轻人分享,将自己的经验给他们借鉴,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少走‘冤枉路’自己有能力了,看到还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真心的想帮一把,年轻人终究是时代未来的主力军”,徐志鹏感慨地说。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徐志鹏无疑是成功的,每一次选择在事业高峰期激流勇退,因为他认为人生就应该是一个不断“归零”再创造的过程,从“草根”创业者到行业领军者,身份的转变让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徐志鹏说:“更高的身份是为了从事更有意义的事业,从而更大限度地回馈社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