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23.12.2014  16:55

            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哲学”的最终成果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它的主要内容。自此,国内学术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建构路径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从各个层面、各个视角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召开了一系列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形成了诸多有思想深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探索,正日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这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另一方面又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课题和领域。2013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颁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已进入到了积极部署和具体落实层面,是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引向深入的关键之举。
          从学界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进程看,我们注意到,目前学界虽然相关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尚有努力、开掘的研究空间。比如从实践来看,虽然大众媒体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章数量较多,但相当多的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依然偏少;从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存在着理论色彩浓厚的成果偏多,联系现实问题且有份量的论述成果较少;从哲学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不少,但从大众哲学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还不多见。哲学本身是从现实中来的,现在人们学习研究哲学,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工夫没少下,效果却不明显。问题症结在于这种学习研究仅仅停留在哲学理论的研究层面,而这个意义和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课题组秉承“生活处处是哲学”的理念,试图从大众哲学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把这个体系建设好,又普及哲学,将理论研究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介于理论化与大众化之间,最终达到让民众认知、认同“中国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我们期待以“中国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一种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并适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呈献给学界和大众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以一部大众哲学式的学术著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这一研究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从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切入,改变了从抽象的结论出发的传统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专业性学术专著的撰写常规,实现了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理论哲学转到实践哲学、从哲学问题转到问题哲学。
          二是这一研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案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进行阐释。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它的社会化、大众化和日常化。就是如何把思辨色彩较浓的、理论概括较抽象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要求,通过民众熟悉的、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出来,让民众了解、认知、认同、践行。这其中一个关节点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我们现在事实上有两套话语系统,一个是政治话语系统,一个是民间话语系统。在网络化时代,民间话语系统的生命力正日益彰显。而目前政治话语系统中却存在着空洞无物的说教语言、真理唯我在握的独断性语言,以及千篇一律的套话、言不由衷的假话,不但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反而增加了隔膜和不信任。本项研究运用亲切、活泼的民间话语进行表达,以当代鲜活、生动的实例将“大道理”讲得“有人情味”,使其贴近民众、通俗易懂,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尽一份努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
          本项目以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变化为逻辑起点,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理念“和”为节点,通过讲故事和典型案例的剖析,阐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哲学思想,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课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有两大指向,一是从价值维度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到的诸多哲学问题展开讨论,二是从具体事例出发,深入浅出,努力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从身边丰富的具体事实中,提炼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想,即把具体事实上升到哲学高度,再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本研究成果按照逻辑线索分为四大板块,由九章构成。
          第一板块:是全书的基础。这部分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大背景,对我国当下价值观现状展开研究,并提出确立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课题。涵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 价值多元论。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主要研究描述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及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生成根源。
          -----第二章 价值冲突论。从价值观念冲突与价值实在冲突两个层面,列举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 价值选择论。面对价值多元和价值冲突的现实情况,提出必须选择和确立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问题,并具体阐释了选择和确立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第二板块:是全书的重点。这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独立成章,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和阐释。涵盖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第四章 价值信仰论。价值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决定着价值主体的行为和发展方向。价值信仰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无论个体、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确立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信仰,也就是要确立一个一元的指导思想。我们的价值信仰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非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选择,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主导价值信仰即指导思想则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所决定的,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本章集中阐释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五章 价值共识论。在价值多元和差异下要达成一种共同的理解和认同,就需要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特定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实践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价值观念所达成的相对一致的共同理解和见解。价值共识的可以解决价值冲突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几代中国人经过艰苦探索形成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本章集中阐释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 价值凝聚论。价值凝聚是把人之所以为人、集体之所以为集体、国家之所以为国家的最基本的价值共识挖掘出来,形成个人、集体、国家的精神支撑。多元价值只有在交融中形成基本价值凝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价值凝聚从物质层面走上精神层面才能牢不可破。当个人、集体、国家的价值观凝聚成为无形的精神的形态,这些物质的力量将获得独自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不仅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行的动力源泉,而且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本章集中阐释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所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价值规范论。价值规范作为古代习俗走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时,它自身不仅成为了公共利益的抽象符号,而且还成为了个体自我认识的表达方式。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集中阐释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三板块:是全书的亮点。即第八章。这部分集中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理念,即“和”的理念。
          ------第八章 价值核心论。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辨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自内涵与相互关联,集中探讨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核的“和”理念。阐释了“和”的“共和”、“和谐”、“和平”三种价值维度,以及每个维度生发出的两对价值取向,即“民主、自由”,“科学、大爱”,“自强、包容”,从而使“和”理念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周严。
          第四板块:是全书的落脚点。即第九章。这部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选择。
          ------第九章 价值引领论。通过典型案例讨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塑造价值灵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价值认同;用爱国主义构建价值中枢;用改革创新增强价值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价值基础。
          重要观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又是有其理论“内核”的。我们认为,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就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和”的基本价值共识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共识起源于中国传统“和实生物”的合同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又得到了新运用和新创造。
          2.“和”的价值理念也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理解,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华民族全民价值共识的基本层次,它具体展现为共和、和谐、和平三种价值维度。
          3. “共和”、“和谐”、“和平”三种价值维度的每个维度分别生发出的两对价值取向,即“民主、自由”,“科学、大爱”,“自强、包容”。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
          从学术价值来看,本课题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哲学问题,这对于构建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改变了从抽象的结论出发的传统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专业性学术专著的撰写常规,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案例,将理论研究融入社会生活,使研究成果介于理论化与大众化之间,达到让民众认知、认同,呈献给学界和大众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哲学式的学术著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从应用价值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培育践行互动互促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本课题的最大特色在于紧紧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把身边丰富的生活事实上升到哲学高度,再从哲学角度立意,并以生动鲜活的大众化语言表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强说理性和理论的说服力,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普及和通俗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项目批准号:13FKS001
          项目名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哲学
          最终成果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课题负责人:陈静
          课题组主要成员:高云涌、华雷、陈晓辉、孙元君、孙彩燕、陈晨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附件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