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社会学学会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生活方式的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2020年10月13日至16日,2020中国社会学学会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年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生活方式的建构”。来自省内外的领导、学者、研究生及媒体记者近120人在线下出席会议,800多人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线上参会。
本次研讨会分实地调研和学术论坛两个环节,分别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和哈尔滨市举行。
10月13至15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黑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艾书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赵克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爱丽等14位专家学者深入祖国“北极”漠河市以“边境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深入漠河市西林吉镇明苑社区、北极镇北极村分别就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和边境地区生活方式建构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如何有效提升边境地区的社会治理效果,激发基层组织运行活力,因地制宜地寻求地方发展道路建言献策。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会地、院地交流合作,提升基地实践教学效果和服务地方社会能力,为我省,特别是边境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专委会和漠河市签署了“中国社会学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基地”合作协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漠河市民政局签署了“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与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两个基地的建立,对于拓展社会学研究边界,特别是生活方式研究深入边境地区、推进边境城市社会发展协同创新都有着重要意义。基地启动仪式结束后,调研组与漠河市政法委、民政局、应急管理局、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团市委、卫健委、就业局、住建局等社会治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漠河西林吉镇的负责同志围绕“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生活方式和边境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座谈交流,为进一步找准院地、会地合作的共赢点,提升基地研究教学效果和服务地方社会能力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本次论坛的先行调研活动,体现了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专委会坚持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办会传统;漠河研究基地的开拓性布局,拓展了研究视野空间维度,体现了专委会的“国家队”使命担当。
10月16日,由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省社会学学会联合举办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中国社会学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生活方式的建构”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召开,论坛采用线下、线上(腾讯直播)以及B站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论坛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爱丽主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伟俊院长致辞。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浙江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等七家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三所大学。
此次研讨会将新冠疫情置于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思考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雅林、邴正、王宁、王春光、田毅鹏、唐钧等15位在生活方式领域有多年研究积累的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观点,具体如下: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雅林首先发言,他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活方式观出发,从九个方面总结了抗疫的中国经验。
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邴正从文化的视角对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对待疫情的态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春光选择了一个特别常见的事物——口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提出了原来以自由为基础的公共秩序正向着顺从性秩序变迁这一判断。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宁创造性地分析了数字化或智能物质客体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独异性的观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卢汉龙提出,现在我们似乎需要更多地考虑从“生命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和拓展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田毅鹏倡议加强生活方式研究,以揭示后疫情时期人类社会的最新变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钧把目光集中在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研究上,开拓了脱贫攻坚研究的新思路。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武汉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周长城应用最新的数据研究休闲分层并考察其代际差异,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冬冬探讨了在疫情期间,作为一个幽闭空间的家庭是如何为人们提供“避风港”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刁鹏飞在发言中指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我们生活方式变迁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深圳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周林刚关注了热门的“三和大神”话题,分析了其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魁玉在疫情下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问题上,讨论了健康认知、生活方式行为和生活方式常态化模式的形成问题。
很多与会者也都深入探讨疫情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活方式研究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应该说在应对社会变迁、社会巨变的过程中,也能够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和提高,这是生活方式研究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一个研究领域能够保持新鲜活力的关键。此次研讨会能够引导与会学者充分发现问题、认真研究问题,精准助力了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生活方式的建构,用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专业素养为社会发展、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做出了新的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