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编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黑龙江日报记者 郭铭华 闫一菲
11月29日,居住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街道办事处的低保户于洋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抢救。民政局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医院看望,并带去了帮助于洋申请的临时救助金。
“感谢你们,谢谢大家的帮助……”说话的人是于洋的妻子,名叫廉秀荣。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可廉秀荣的心里暖暖的,她红着眼眶、哽咽着说道:“我相信于洋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定能好起来的。”
“那时候感觉真跟天塌了一样,多亏民政部门及时为我家办理了低保。”守护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外的廉秀荣向记者回忆起他们一家人“不幸而又幸运”的日子:原本她与丈夫、女儿生活得和乐融融,但是5年前,不幸向这个家庭袭来。当时廉秀荣的丈夫于洋身患重病入院,廉秀荣伺候病重丈夫的同时还要照顾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丈夫病退后微薄的工资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收入,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民政部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为于洋一家办理了低保,使他们从困境中走出,“当时每个月每人低保有300元,解决了全家基本生活困难。”
由于我省连续多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于洋一家的低保金经过6次普调后,现在每人每月已达550元,比最初领取时多了200余元,对于这样的家庭无疑是雪中送炭。
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可于洋的病情又像一块巨石压在廉秀荣身上。于洋有20年的肾病史,到2009年发展成为尿毒症,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贫寒的家境本负担不了这昂贵的医疗费用。关键时刻,我省针对低保群体出台的医疗等方面的专项救助制度为他们一家撑起了“保命伞”,于洋靠大病医保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度过了5年多的透析治疗。廉秀荣说:“每年都是靠报销和救助的钱来给他进行下一年的治疗,来回循环着,如果不是这样,我家还不知道过成啥样了呢。”据她介绍,除每季度的基础医疗金以外,还通过民政部门给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享受低保和医疗救助的双重保障后,廉秀荣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
于洋病情得到维持,廉秀荣也可以打些零工补贴家用,家里的日子好了起来,可更大的不幸却再次袭来。2013年,于洋因突发脑梗多次住院,使这个刚刚走出困境的家庭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也正是在这一年,女儿于婧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北农业大学。一家人在欣喜的同时,又为如何凑上女儿的学费而一筹莫展。这时,又是民政部门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但给予多次临时救助,还为于婧雯申请了教育救助资金,帮助他们渡过了重重难关。
记者从省民政厅、省低保局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十二五”期间,我省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初省政府出台了《黑龙江省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多部规范性文件,构建了“9+1”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主体,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为补充,社会力量参与的综合救助体系。编密织牢了民生保障安全网,为全省近260万像于洋家一样的城乡困难群体撑了起一片蓝天。
数字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连续5年提高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21元提高到5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3500元,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25.2%和38.3%。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400元和180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6200元和4300元,年均增长31.7%和27.8%。“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困难群众1770万人次,资金投入达56.3亿元,资金投入总量增长了167%。通过临时救助制度救助困难群众76.5万人,各级投入救助资金5.3亿元,资金投入总量增长了92%。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