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粮食订单种植面积达60万亩 1.7万农户预计增收过亿
本网讯(赵敏黾) 近期,市场玉米价格走低,而肇州县金穗玉米专业合作社的种粮户却没有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忐忑,年初与合作社签订的“旱涝保收”合同是他们的“定心丸”。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肇州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将田间地头作为产业项目的“第一车间”,由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单,从种植全程托管到种子化肥等农资供应,从收获卖粮到全程指导服务,农民手里拿着订单,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回收,积极使农民和企业实现双赢。
截至目前,该县粮食订单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1.7万农户预计增收过亿元。
相关新闻
玉米价格下降,明年如何种?我市几家合作社在品种选择、加工及销售上做起了文章
看看他们种玉米为啥多赚钱
同样是种地,在玉米价格下降的大背景下,农民卖粮时的“表情”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粮贱伤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收入减少也在催促人们转变思路,在“变”中得收益。
今后的玉米如何种?下面几个地方的探索尝试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启发。
一是肇州老街基合作社种植食用玉米,每亩收益比普通大田玉米多500元。二是肇源超等乡包金成种胶质玉米,加工“黄金米”,亩收入上千元。三是天利食品公司加工粘玉米论穗卖,产出效益比大田玉米高出15%以上。
一
当社员们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张雪松,明年的价格会不会也大幅“缩水”时,她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不能说一点儿影响没有,但敢保证大家伙的收益比种植普通大田玉米好得多。听企业负责人承诺,看过去的收入账本,肇州老街基合作社的社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种植玉米的信心。
今年的玉米价格突然下降,没有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在哪儿?第一是品种的选择,他们种的是食用玉米,而不是“大路货”,不是用来做饲料、做酒精的原料。
除了品种外,促成老街基玉米产品畅销的原因中,销售方式也贡献不小。老街基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步伐,他们除了实体店外,线上销售也逐步走向成熟,企业自2009年“上线”阿里巴巴后,销售量飞涨,现在每年网上的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及京、浙、鲁、冀等地,覆盖面极广。
再说第二个原因,合作社不卖原料,而是卖成品,且品类逐年递增。现阶段有速冻玉米、真空玉米、玉米浆、玉米饼等。而且针对市场的不断变化,他们决定推出即食的玉米食品,如粥、零食等。
效益节节高,社员年年多。如今,老街基已先后建立4个合作社,社员已达2000多户。
鉴于食用玉米种植的成功,企业还带头成立了肇州老街基特色杂粮协会,建立了食用玉米原料基地。
跟着公司种玉米,究竟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大效益?张雪松简单算了算,一亩地出2500穗粘玉米,能卖1750元,纯利润可达800元以上。对比普通的大田玉米,收益相差500元左右。
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宽,合作社原来的5000多亩玉米已经“不够吃”。现在老街基正在研究明年扩大玉米种植规模的事儿。
二
这个把玉米做出赚头儿人叫包金成,是肇源超等乡的农民。“自从种了胶质玉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作为宏元粮食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从2012年
开始带着村民种胶质玉米。
当时,口感较好的胶质玉米每斤只卖8毛钱,亩产1000斤左右,价格不占优势,产量也不高,如何能赚钱?包金成走山东、过河南,进京考察玉米深加工项目。最终在北京的一个农业论坛上,找到了“黄金米”加工项目。心动就行动,看过之后果断购买了加工机器。
加工“黄金米”,需经过精选、脱皮、去脐、压条、挤压制熟等十多道工序,玉米变成了黄金珠一样的速食米。
得知素有“大米伴侣”之称的“黄金米”,在韩国非常受欢迎,包金成信心满满。
去年,他们“小试牛刀”,生产了800亩地的“黄金米”,销售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10余个城市。虽然十多元钱一斤,但卖起来一点儿不费劲儿。今年,包金成又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原料基地进一步扩大,现在的年销量已达20多吨。
“种地也跟盖房子一样,底儿打不好,房子就盖不好。”为保证原料质量,合作社统一了品种、技术标准、田间管理,从种到收不上化肥和农药。
种啥不种啥,主意自己拿。社员吴树义入社前种粉质玉米,亩产虽然挺高,但秋后算账,一亩地满打满算能赚五六百元。入社后,他的25亩地得了2.6万元,每亩收入超千元。
好收益就是号召力,如今已有200多人入社。通过以销带产,包金成的“黄金米”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合作社效益逐年扩大。
三
每年粘玉米收获的季节,就是天利食品加工公司最忙的时候。车间内,工人们扒皮、分等、蒸熟、晾凉,再包装、冷冻,一刻不停地干着。
看到这,你已明白,天利公司做的是速冻玉米加工,如今已6个年头,不仅打开了消费市场,建立了生产基地,更帮助种植户实现了增收。
为了扶强扶壮第一车间,壮大基地规模,天利公司与古城种植合作社联起手来搞种植加工,品种、种植技术、收获、销售都是同一标准。
几年的实践,再算算对比账,粘玉米的产出效益比种植大田玉米高出15%以上。
基地的建设保证了产品质量,合作社与企业强强联合,走龙头企业带基地的路子,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加工季也是用工季,每年一个月时间,公司用工近200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
据公司经理张育红介绍,他们一季生产、三季销售,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量,今年可达到500万穗。
效益是驱动力,如今公司正在琢磨以后的发展路径,他们把目光盯在了高端市场上,并已迈出了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