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谁在种粮—绥化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系列调查

15.07.2014  13:46

  绥化市北林区河夹芯子,那块地儿盛产水稻,全国挂号,是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

    在示范区的双河镇斗胜村地界儿,有个双启水稻种植合作社,是当地科技种粮大户杨启2008年创办的。

    合作社采取“统一”加“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入社农户397户,种植绿色食品水稻3.9万亩,平均单产700公斤以上,年产销优良稻种1000吨、商品水稻10万吨,加工特优高端大米5万吨。

    合作社研发的绿色米、红色米、黑色米,填补了国内彩色米研发、种植、加工、营销的空白。其中有两个品种被中国水稻研究所评为优质产品,特优香米在全国第十届大米品评会上获金奖。

    永安满族镇有个鑫诺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前年开始把目光转向粮食种植。

    理事长潘仁国介绍,今年合作社旱改水3700亩,并种植角质玉米、矮棵高粱、高蛋白大豆、优质谷子1160亩。但经营主项还是瓜菜,种植面积2.73万亩,主园区面积7316亩。

    双启、鑫诺合作社,仅是北林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多个向度得到快速发展壮大的两个典型。

     现状:

    新型主体规模经营土地194.5万亩,占总面积的60%

    北林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走进北林田野,万里平畴,水稻、玉米、大豆长势喜人。

    据介绍,全区耕地面积32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5.08亩,户均占有20.4亩。去年,粮食总产达30.12亿斤,连续10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调查中得知,在我市不仅北林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下辖的十个县(市)区已有9个步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

    北林年产那么多粮食,平均看,每人生产了3384斤,似乎不多。可细算账,又耐人寻味。特别是近几年,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迅猛,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农民“弃农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儿童。这么多的地,靠谁种?这么多的粮,谁打的?

    区农业局副局长田书新解释:北林粮食实现“连年丰产”的实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北林区农业局给出的一组统计数字,勾画了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产粮大县谁在种粮问题——

    从经营主体上看,种植大户849个、专业合作社403个、家庭农场781个、场区共建1个、农户联合2161个、农业企业74个。

    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场区共建、农户联合、农业企业分别经营面积16.58万亩、38.47万亩、25万亩、30万亩、1万亩、63.45万亩、20万亩,各占总面积的5.3%、10.2%、8%、9.7%、0.3%、20.5% 、6.4%。

    从经营规模上看,经营面积在200亩以上、500~1000亩、1000~5000亩、5000~10000亩、万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分别为3948个、180个、74个、10个、21个,面积分别达到115.49万亩、14.68万亩、30.33万亩、9万亩、25万亩,各占总耕地面积的35.1%、4.75%、9.8%、2.9%、8.09%;

    从流转方式上看,全区流转面积182.25万亩,使规模经营达到面积19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整乡推进3个乡镇、整村推进20个村。其中,租赁、转包、互换、入股、转让、其他面积分别达到81.9万亩、46.56万亩、7.3万亩、20.35万亩、24.58万亩、1.56万亩,各占总耕地面积的26.5%、15%、2.3%、6.5%、7.9、0.5%。

     效应:

    带动“耕种收管”一条龙,先进生产力“落地”,亩降成本80元左右

    调查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北林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弥补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这个短板,在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出了重要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根本性变革。

    第一,是经营方式的变革。以全区194.5万亩规模经营地块为例,按照以往一家一户经营方式,以每个劳动力经营25亩耕地计算,需要投入劳动力7.8万个,平均每万亩地400人。规模经营后,通过发挥大机械威力,实施集中连片作业,新型经经营主体每万亩地只需要10~15人,劳动力投入比最小值为40:1。作业效率是以往的40倍,而且播期缩短三分之二。

    第二,是管理方式的变革。一家一户经营,因为面积小,雇机具,成本高,而且大多数是春种“一炮轰”,后期田间管理粗放,亩成本在430元左右。实施规模经营后,推行精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田间管理实施两次中耕和追肥,亩成本降低80元左右。

    第三,是耕作方式的变革。依托大农机,规模经营地实现了秋深松、秋整地,小垄改大垄,小方改大方,打破了小四轮作业犁底层不过15公分局面,土壤耕暄达到了35公分以上,保水保墒。

    ——提高了粮食综合产能。规模经营前,玉米产量高产地块,平均亩产始终徘徊1000斤左右,水田最高产量才达到950斤。规模经营后,依托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实施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粮食产能大幅提升。去年新型经营主体玉米最高亩产达到803公斤,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规模经营前增产200斤,水田达到1250斤,比规模经营前增产300斤。

    ——增加了转让双方收入。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达到了转让户和经营户“双赢”的目标。转让土地的农户,不仅有转让金收入,还有惠农补贴收入,同时还摆脱土地的羁绊,免除了失地的担忧,能够放心地从事其他行业,获得更多的打工收入。

    此外,一些规模经营户还吸纳转让土地的农民打工,进一步扩大了转让户的收入来源。土地经营户则通过引用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实施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量,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增值收益。

    秦家镇种粮大户张悦告诉我们:“规模种比散户种亩产量要高一二百斤,而且管理、整地、收获费用也低。”据农技部门对双河镇10个种田户实测,规模经营与小农户相比,水稻平均亩产达610公斤,比较小农户生产,每公顷多收900公斤。

    ——促进了新技术推广运用。实行规模经营后,农业成为业主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取得好的经营效益,经营户大都注重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大量使用农业机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水平,而且还带动了一方的科技进步。

    秦家镇盛昌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运作模式,建有水稻智能化育苗车间1处,标准化育苗大棚10栋,实行“六统一分”经营模式,提高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益化水平,水稻平均亩产达625公斤,每公斤水稻生产成本0.85元,比较农户生产,每公斤降低成本0.2元。

     建议:

    新型农业主体健康发展,需要在政策、技术、金融上给予大力支持

    调查中,杨启向我们诉说,虽然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但缺少资金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他曾找过几家银行申请贷款,但因园区的抵押物不够没能贷成。

    杨启反映的苦恼只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成长过程,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田书新坦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部分群众还依赖土地的心理较重,给土地的合理流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困扰;由于现在的田地被零分细划,导致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是不连片的,达不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有效果;水、电、路等农村基础性公益服务薄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时,这些困难显得更为突出。

    一些干部、新型农业主体负责人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需要在政策、技术、金融上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农业开发、土地、水利等部门项目,优先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为新型经营主体打机电井、架设线路、修建渠系以及进行土地整理;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对于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进行面对面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合作组织的技术支撑;完善与农村流转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协调金融部门用土地使用权贷款,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对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参加农业保险,加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作者: 魏青波 许来齐 张君实 张树林 李云峰)(编辑:石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