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肥料 科学施肥 提质增效

26.12.2014  17:53

  编者按:

  2014年“耕地质量”“科学施肥”被频频提及,提上了政府常规工作日程。近年来,一方面是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化肥产能结构性过剩,肥料企业寻求创新突破。当此之时,国家的耕地质量建设和科学施肥乃至化肥产业政策的调整,全部指向新常态下的战略转型,以期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新形势下,农业生产进一步做好科学施肥与提质增效,达到环境更友好、发展可持续的长远目标。

  NO.1

  智能配肥网点建设取得新突破

  今年,智能配肥网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测土配方专家系统和智能配肥机是各地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内容之一,目前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农业县(农场)。安装专家系统触摸屏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粮食生产重点乡镇的配肥需要,安装智能配肥机新增配方肥产能2000多万吨(实物吨),以满足家庭农场、种植专业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质优价廉配方肥的需求。

  山东德州市截至2013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近4000万元,掌握了土壤养分基本状况。在大量数据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为区域施肥提供科学参考。农民可以在专家系统触摸屏上点击所种地块,得出个性化精确施肥处方,并可以利用智能配肥机免费混配肥料。7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山东德州市考察德强农场的智能配肥网点建设,他希望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测土配方施肥这一惠民工程。

  NO.2

  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继续推行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今年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通知》(农财办[2014]68号),据业内人士介绍,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是农财两部已实施6年的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延续与深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变革关键期,继粮食连年增产之后,面临着土壤退化、肥效报酬递减、农业面源污染、极端气候等考验,持续增产的潜力之一就是进行耕地质量建设,通过科学施肥、平衡土壤营养提高耕地地力。农财两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做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充分体现了在中央、地方财政全力支持下,国家重振耕地质量建设的决心。

  NO.3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实施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由国土部和农业部牵头制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国家标准于今年6月25日起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国家计划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

  《通则》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加强耕地土壤工程性改造的同时,配套培肥地力措施,把土壤改良、平衡营养、提升有机质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建设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弥补了以往工程改造与农艺培肥脱节问题,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重大思路性转变。通过国家标准的实施,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视并建设好耕地的内在质量,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持续提升。贯彻落实《通则》,要重点做到坚持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基础工程同步建设、坚持田间监测体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完善、坚持推广农业新技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实施等3个坚持。

  NO.4

  水肥一体化向华北粮食作物推广

  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集成技术模式,加大水肥一体化推广力度,今年推广应用面积近800万亩。

  这些地方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平均投入约200元,小麦增产100公斤、玉米增产180公斤,增幅20%以上。小麦节水70方、节肥10公斤,玉米节水40方、节肥9公斤,相当于每亩每年少抽取地下水110方,少施肥(折纯)19公斤。马铃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增产1500~2000公斤,效益更加明显。华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的79%、玉米占42%。同时华北缺水严重,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五分之一。初步估算,华北约2亿亩水浇地小麦、1.5亿亩灌溉玉米,如果全部推广水肥一体化,每年可节水200亿方,超过北京市5年用水总量,接近南水北调规划总调水量的一半;每年可节肥(折纯)335万吨,相当于10个大型化肥厂年产量;一年两季可增粮470亿公斤,增收785亿元。华北地区“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开辟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增粮增收的新路子。

  NO.5

  农资(肥料)电子商务成行业热词

  “双11”之后,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将卖化肥”的消息引发热议。淘宝网则在之前挥师农村,推出了二级频道“农村淘宝”,涵盖肥料、塑料薄膜等多种商品。除了第三方交易平台,已有企业自建网上销售平台,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山东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购肥网”。

  相对于IT行业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农业领域较晚介入电子商务。拓展电商业务,对于农资经销商而言是为未来铺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后,电商对接大户的优势已经显现。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农资(肥料)电商目前还很不成熟,从整体来看,农户上网普及率不高,农户习惯采取赊账模式以及肥料等大宗物品运输成本太高、物流不便等抑制电商发展势头。没有农业背景的成熟电商平台进军肥料,会严重冲击已经高度成熟的行业现有渠道,并对物流构成巨大挑战。另外,没有面对面的实物交易,缺乏信用监督,农资(肥料)商品质量纠纷也将会骤增。然而,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巨大机会,现代农业需要全面对接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农资(肥料)电子商务将成趋势,如何积极应对,如何正确引导,才是农资(肥料)行业需要正视的问题。

  NO.6

  高效缓释肥料财政补贴在5省试点

  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印发通知,组织实施耕地保护及质量提升项目,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山东、甘肃等5省开展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每个省选取2个县,每个县示范面积1万亩,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

  近年来,由于国家倡导增产、经济、环保施肥,新型肥料发展势头迅猛。其中,缓控释肥具有节肥、省工、生态、高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大背景下,在大田的应用空间不可小视。缓控释肥在国外被称为“贵族肥料”,在我国只有平民化才能走进大田。此次国家在5省开展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以政策导向、财政杠杆撬动新型缓释肥在大田推广施用,意味着将为缓控释肥料走进大田助力,确保广大农民“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

  NO.7

  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湖南率先试点

  今年,国家已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并先期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对试点地区给予补助,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财政部、农业部此举旨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修复治理,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稻米达标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往年媒体披露湖南省稻米镉超标事件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随后提出了开展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采取农艺耕种等措施,调控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状况。今年的试点工作按照“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收益不减”的基本思路,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农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确保稻米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污染较重的耕地(占少部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再种植水稻,改种棉花、蚕桑、麻类、花卉等,并对残余物去向进行监控,不得再回流进入耕地。

  NO.8

  酸化土壤改良在山东等省实施

  由于化肥过量使用、耕地修复不足,特别是设施农业过量施氮现象,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和土壤盐渍化。今年各级政府下决心相继开展酸化土壤改良,山东、江西等省已大面积启动实施。

  以山东为例,近年胶东地区部分县市土壤呈现酸化现象。据调查,土壤pH小于5.5的酸化土壤耕地面积达到900多万亩。土壤酸化在大田和果园均有表现,其中果园表现尤其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问题,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本年度山东省财政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试点工作,在荣成市、招远市、寿光市、济南市历城区、高唐县开展以土壤酸化改良、设施蔬菜地退化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其中荣成市、招远市以土壤酸化改良为主,采取了使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实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项目采取省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配套、引导企业和农户参与的方式。据了解,山东省财政资金全部用于所需的物资招标采购。

  NO.9

  同步营养肥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7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了由华南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三原圃乐特控释肥料有限公司共同发明的《同步营养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证书。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李荣和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樊小林带领团队,经过10多年潜心研究,研发了同步营养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肥规律,利用速效肥、缓控释肥,设计不同品种作物所需肥料的供肥速度、数量和氮磷钾比例,解决了供肥速度、数量和氮磷钾比例与作物各营养阶段需求吻合的理论难题。目前,同步营养肥涵盖了大田粮食、蔬菜、果树作物的高氮、高磷、高钾、高氮钾型和均衡型等专用专利产品,已获200多个掺混肥(配方肥)登记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同步营养肥作为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升级载体,近三年在全国20个省开展示范试验,累计推广应用2970万亩。

  NO.10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助推科学施肥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选肥、用肥上与传统小农户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对科学施肥的理念更为认同,要求更为迫切。

  今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而“地要怎么种”,则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科学施肥,一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下一步要完善项目的实施方式,大力推进配方肥产业化,实施专业化社会化农化服务,促使科学施肥最终落地。二是加强产品研发与技术推广,解决好科学施肥“肥料”与“施肥技术”两大问题,让农民看到成效,把技术落实到农田果园。三是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商品有机肥,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恢复发展绿肥,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快肥料立法。只有让肥料的使用者了解科学施肥的好处,树立科学施肥的理念,掌握科学施肥的技术,才能实现科学施肥的目标。

  文字统筹:本报记者刘鸿燕刘家琴见习记者李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