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不烧可在"四料"方面做文章 需技术支撑产业壮大

24.10.2014  12:52

 

  

高速公路沿线禁烧区还在焚烧秸秆。 记者 邵国良/摄

   记者 万冲

  22日、23日,雾霾再一次笼罩哈尔滨。根据哈尔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关于城市污染源解析的报告,造成秋冬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秸秆焚烧,二是供暖期燃煤,三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四是扬尘。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几天出现的雾霾天气与秸秆焚烧和供暖期起炉成正相关。

   焚秸秆“烟障”罩住城市

  驱车行驶在哈尔滨周边的高速路上,无须举目望,随处可见烟雾缭绕。高速公路沿线和城市周边是秸秆“禁烧区”,白天由于有执法人员的监督,焚烧秸秆的现象还算收敛,但是到了晚上,农民趁无人监管,偷偷焚烧,烟雾便浓了起来。农民焚烧秸秆所产生的烟雾在城市周边形成了巨大的屏障。

  气象部门介绍,这种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屏障导致市区的空气污染物无法水平扩散,当这种情形遭遇逆温现象时,市区污染物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都没有可能,城市就像罩上罩子,所有的污染物都“闷”在里面。

  许多人发问,以往年年都在烧秸秆,也没见雾霾天这么严重,近几年秸秆怎就成了空气污染的元凶?环保人员解释,现在,城市的环境容量比以往小了许多,就是污染物多了而稀释污染物的容量小了,空气自洁能力很弱。

   秸秆还田小家小户做不到

  每到秋季,农民在收获了粮食之后,就要进行秋整地,为第二年的农业生产做好准备,而秸秆作为农业剩余物,如何处置就成了大问题。

  以往农民要把秸秆的枝叶烧燎一下,然后把秸秆收储用做燃料,但是,随着农家的秸秆用量逐年减少,大量的秸秆无处可去,如果留在田间地头,势必影响第二年的耕种,而秸秆不经焚烧还田,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于是一烧了之。

  以往,农民把秸秆烧成灰烬或炭状,以达到还田的目的,但显然不符合现在的环保要求。将秸秆粉碎也有难度,因为大的颗粒影响保墒和土壤密实程度,进而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如果研碎成小的颗粒,农户不靠专业农机根本做不到。浩瀚的秸秆海洋全部做到研碎,除了产业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据环保人士分析,尽管有省市政府明令禁烧秸秆,但农民亟需解决的是今年秋整地及明年种植的现实问题,于是也就有了屡禁不止和违规偷烧的行为。有时秸秆的叶子湿度较大,烧起来会更加浓烟滚滚。

   “四料”需技术支撑产业壮大

  秸秆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据农业专家介绍,秸秆可以在“四料”方面做文章,即肥料、饲料、燃料、原料。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前景美好,但眼下的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对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

  在做肥料方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秸秆还田,在绝对禁止焚烧的情况下,如何还田需要技术的支撑,秸秆的降解期限是两年,在北方,半年的冬季又使秸秆延长了降解的周期,秸秆直接还田还有难度。

  用做饲料看似简单可行,但还存在各种难以实现的因素。比如,秸秆直接收割晾晒加工成饲料而不落地,才可完成饲料生产的过程。但是如果是农户收割,无法做到秸秆不落地,落地势必掺杂土坷垃,这种土坷垃进入饲料,对牲畜是不安全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收贮加工的过程必需有专业化工厂的介入。另外,哈尔滨市农业和畜牧业的比例也决定了畜牧业消耗秸秆有限,即便实现了秸秆不落地的饲料生产,也消耗不了太多的秸秆。

  用做燃料是一个乐观产业方向,通河县一企业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将收购的秸秆进行干燥、造颗,生产出的秸秆颗粒可用做生物质能源,成为可替代煤炭的锅炉燃料。目前,这家企业的产品被送往生物质能源发电厂。

  最有前景应该是将秸秆用做原料,双城一企业用秸秆来生产板材。还有产业界人士在尝试秸秆造纸等。遗憾的是,这些产业化尝试,消耗秸秆量小,目前无法达到规模化生产。

  哈尔滨市环保局局长张欲非认为,积极推进环保产业,使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产业得到扶持,是推进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哈尔滨市环保局周林波副局长在日前分析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例预报图时说,只一省严控秸秆焚烧效果并不理想,必须东三省联动,否则我省不能“独善其身”。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