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出田不出村 庄稼院里就生金

09.11.2014  13:30

  丁兆勇 记者 刘亿服

  10月24日,雾霾,能见度不足100米,桦南县大八浪乡齐心村已“下棒”的玉米地里,一辆拖拉机牵引着秸秆打捆机作业的画面格外醒目,车头经过,成片的立秆瞬间倒下,粉碎,车尾吐出整齐密实的一捆捆秸秆,点缀在亮出本色的黑土地上。

  “接下来是运输、储存、固化,成为锅炉燃料的‘秸秆煤炭’,其热值可与优质煤炭媲美。”齐心村30多岁的女老板孙艳第一年从事秸秆利用,就做得有模有样。“今年预计收秸秆6000吨,基本能把全村的玉米秸秆吃净,固化后能生产5000吨燃料,每吨纯利润大约七八十元,保守估计能挣40多万。”

  秸秆利用,其“蝇头小利”往往被人不屑一顾,可孙艳看到的却是大商机,“原料便宜,数量巨大,清理干净还能帮村民解决来年种地保墒问题。”去年落地桦南的黑龙江大峰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王乃军则看到更远的前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常规能源终将开采殆尽,不能依赖;以秸秆利用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必将风生水起;治理雾霾,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具有无限生命力。

  大峰公司的入驻,让孙艳做秸秆利用的想法成为现实,资金、技术、销路公司提供保障;公司通过孙艳的基地也解决了土地、储运、用工,特别是缩小运输半径这一困扰秸秆回收的大问题。

  孙艳的基地是一座废弃的村委会大院,8000多平方米存储棚混凝土基础已打牢,上千吨的秸秆垛在院落四周,固化机把一捆捆的秸秆吃进去,吐出5厘米大小的坚实硬块。

  孙艳告诉记者,公司提供的压块机、拖拉机、打捆机,大约在100万元左右,自己建设存储棚需要7万元,加上引供电线路、上变电设备等共30万元。

  “公司出大头,我出小头,解决了资金问题,回收和生产没遇到什么困难。”孙艳说,“今年年头好,年前年后可以收储3个月,加工时间可持续8个月,而且大多在农闲时间,雇工也好雇。”秸秆走出田,村民也非常高兴。齐心村郭玉良今年种了4公顷玉米,现在所有的秸秆都被孙艳收走了,他说:“种了50年的地,每年都为秸秆犯愁,一把火点着了怕引起山火,不烧又影响来年种地,现在好了,秸秆回收利用解决了这些难题,不给钱我们都愿意出工。”

  村民的支持也给孙艳增添了信心,来年计划把回收量增加到1万吨,辐射三个村。收运方式也将多元化,一是目前进行的企业自己回收,二是农户回收企业购买,三是农户协助回收企业付劳务费。

  “秸秆煤炭”的利用也正在改变村民的取暖方式。在孙艳家,记者看到半气化炉具里“秸秆煤炭”烧得正旺,而烟囱里却看不到烟。孙艳说:“用上这个不产生大气污染,也不用再担心煤烟中毒了!县里正在补贴推广,现在村里已有10多家用上它了,这也是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王乃军告诉记者,目前订单量很大,除农户需求外,大部分供应给工业园区、热电厂等环保部门划定的禁燃区。“像孙艳这样的基地今年计划建20家,目前有11家已具备生产能力。从10月15日起企业19台机器在11个作业点收秸秆,目标是收5万吨,压块4万吨。”

  “明年计划把设备增加到60台,收秸秆45万亩;后年再上饲料、有机肥项目,开始回收水稻秸秆。预计回收面积能占到全县耕地一半。”王乃军说出企业宏伟计划的同时,也倒出了自己的“苦水”,由于前期投入大,产品附加值低,存储难度大,周期长,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意往这个项目上投资,“目前已投入8500万元,明年购设备资金是瓶颈,贷款问题不好解决,希望政府能出台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发展,对设备购进和收储给予补贴,生产上能享受到农用电价格最好。”日前,我省“以奖代补”的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让王乃军看到了希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