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大同“秸秆双孢菇”年创千万元财富

20.10.2015  10:57

        本网讯(赵敏黾)  最近,高台子镇的王国明再一次成为当地关注的焦点。为啥?因为由他带头种植的棚室双孢菇再有几天就到了收获的季节,来自南方的买家早已登门订货了。 
        “不知道得投多少钱,但赚得肯定不能少。”“咱们明年也跟着整,肯定错不了。”“问问他还缺不缺人手,干点儿活挣点儿钱也行。” 
        种个蘑菇咋引得这么多人的关注?仔细一打听,是这么回事儿。 
        今年年初,高台子镇要搞个棚室双孢菇项目,别以为就是简单地种蘑菇,其实这个项目可不一般。用的料,是随处可见的秸秆加上牛粪、鸡粪等一起发酵的,用这个发酵料种蘑菇,一年不仅可消化一万多吨秸秆,种出的双孢菇味道好、营养高。另外,由于气候原因,南北方的种植季节正好互补,完全满足南方客商的需求。如此一来,销售自然不是大问题。 
        该由谁来带头干呢?经过镇里精心筛选,种植大户王国明成为首选。 
        “现阶段,也不是谁要种都可以,必须得勤快、精心的人。老王脑瓜活、有经验,他种植成功后我们再大面积推。”主管高台子棚室发展的镇武装部部长孙公江告诉记者。 
        就这样,王国明“走马上任”带头干起了棚室双孢菇种植,他先后投资建设了发酵隧道、标准化厂房、制菌车间,还负责从生产到销售,从技术到服务的各项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棚室双孢菇种植被老王搞得有声有色。 
        “现在我的基地里已经建成了11间双孢菇种植车间,年产4茬蘑菇,产量达到160万多斤,产值近千万元。”王国明向记者说道。 
        其实,王国明就是打样的、带头的,将来种植的大头儿还是当地的老百姓,所以人们的羡慕是多余的,想参与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 
        这就是王国明再次成为焦点的原因,那么之前他是如何成为焦点的呢? 
        那就得从2011年说起了。当时高台子的棚室经济刚刚起步,“战略方针”是以点带面,个人先带头示范,见到效果,再大面积铺开。招数就是“见了兔子再撒鹰”。 
        谁来当这个“出头鸟”?退伍回家创业的王国明“”到了这个机会。 
        搞棚室,政府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不是领导拍脑门决定的,是要把它当成重点产业、长远产业加以规划和扶持的。 
        如此,在选址时,一大片好地划成了棚室小区。地有了,镇政府给提供了舞台,铺开了毯子,至于能跳什么舞,能翻多大跟头,接下来就看王国明的了。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不简单,迎头的难题是钱。怎么解决?好在王国明背后有“财团”支持,一下子给拿出了700多万元。 
        地、钱都有了,还等啥啊。干吧。头一年,100多栋棚子噌噌噌盖起来了。种啥?咋种?对于退伍回乡、从未爬过地垄沟的王国明来说,等于“大姑娘上轿”。 
        头一年,赔了100多万元。对于这个结果,王国明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懵门”,不懂技术、不懂管理,特别是细节方面没有把握好。 
        王国明举例说明,埋葡萄苗时,就靠人工干,费钱效率还不高。后来他到辽宁“取经”,人家用的是机器,又快又省钱。租机器,运回来干,活儿完事一算账,省了一半还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存放的场所,王国明告诉记者,葡萄摘下来后到一定时间就放不住了,可是因为自己没有地方存,只能降价卖出,赔了不少钱。 
        现在说,王国明认为头一年的钱没白赔,买到了经验,买到了门道儿。 
        第二年,棚室数量增加到200多栋不说,王国明又建了全区最大的果蔬储藏冷库,冷库不仅自己能用,还能方便周边的果蔬种植户,有的种植户将葡萄存在冷库后冬季拿到市面上卖,一转手就挣回双倍的钱。 
        有了保鲜库,王国明在种植品种选择上,也“配合”耐储存的。这一下,不怕卖不出去,错季销售价格还高。 
        这两年,王国明的棚室“雪球”越滚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好,不仅本地畅销,还在哈尔滨开了一家果蔬直销店,产品最远还卖到了俄罗斯。 
        这边,王国明风风火火地干着,那边,一直在等待、观望的老百姓们也上了手,现在已有百余户农民加入王国明的专业合作社或前来取经,一起搞起了棚室种植。这不,高台子的棚室经济正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