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缘何难
三秋期间,河南省政府成立9个督查组,对各地秸秆禁烧工作开展督查。同时,继续加大经济处罚和约谈、问责的力度。以环保部公布的秸秆焚烧卫星监测火点数为依据,每出现一个火点,省财政扣拨所在地县(市、区)财力50万元。尽管农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焚烧秸秆严重污染空气,各地基层干部也严密防范,但不少地方还有火点出现,秸秆焚烧怎样才能得到根治?
农民为啥要点这把火
国庆节期间,鹿邑县34岁农民任洪波下地干活时,不小心被一处秸秆燃烧火点烧伤。焚烧秸秆产生大量浓烟,不仅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而且可能带来交通和火灾等安全隐患,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但禁烧工作开展这么多年,为何还是管不住一把火?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农作物秸秆都舍不得烧,拉回家用来烧火做饭或喂牲口。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喂牲口的也少了,秸秆成了废物。他坦言:“有些企业和大型养殖场能利用秸秆,也收购秸秆,但一车才卖10块钱,大忙时节没人愿为这点钱费劲。并且秸秆利用量很少,对农民产生的秸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近年来,我省农机化水平日益提高,农业部门也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但因为成本的增加,农民对此并不积极。
有农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秸秆粉碎还田,一亩地多花费四五十元;还田后的土地还要深耕,一亩地比眼下的旋耕又要多花费四五十元,两项加起来就要多花近100元。“种田本来就挣得不多,再额外增加成本,种地哪还有赚头?”
禁烧治标还需治本
如何利用好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加强秋冬季雾霾治理,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民期盼的变废为宝、增收节支的一条可能渠道。但行政管理手段仅能起到治标作用,真正解决这个“顽疾”,还需治本之策。
有农业专家指出,秸秆禁烧还是要为秸秆找出路,做到“以用促禁”。相关部门要在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经济产业政策倾斜上下功夫,扶持鼓励秸秆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解决秸秆去向难题,使秸秆禁烧“水到渠成”。比如,对生产企业的秸秆收购、堆放用地、税收优惠等出台扶持政策,选择转化利用路径短、技术成熟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主攻方向,给予有力支持等。
秸秆禁烧也要多考虑农民的负担,通过经济杠杆实现禁烧目的。采访中,许多承担监管压力的农村干部也想替农民呼吁:对秸秆还田进行补贴,或者对购买大型深耕机进行补贴,哪怕每亩地补贴50元,焚烧秸秆现象自然会减少。
最近,微信圈也在流传一条微信:“看国外的秸秆都去哪儿了?”文中介绍,国外收获秸秆后,用秸秆堆成各式各样有趣的动物雕塑和景观造型,既富有创意又环保美观,还能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在乡村旅游火热的当下,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