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黑土变“黑”迎来契机
近期,龙江大地到处弥漫着烟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而导致烟雾形成的主要诱因之一就是秸秆焚烧。如何能让大量的秸秆变废为宝?日前,由省农科院土肥所牵头组织的农业专家组来到了克山空军农副业基地的秸秆还田试验基地,研讨如何在坡侵蚀耕地上进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在试验基地记者看到,深翻犁、轻重耙、旋耕机、自动抛肥机等在大型农机的牵引下正在一片收获了的玉米田内驰骋,被粉碎了的玉米秸秆随之被融合到土壤中的各个层面。
“我们试验的这片地一共78公顷,都是坡地,每年都会被雨水严重侵蚀,土壤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3年,我们与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将‘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坡耕地侵蚀土壤有机质提升试验示范项目’引了过来。由于大豆的秸秆量相对较小,秸秆还田后整地的难度不是很大,可玉米的秸秆量较大,为了秸秆还田后不影响生产,我们要对秸秆进行4遍处理:收获时粉碎、灭茬、深松(翻)、旋耕。”克山空军农副业基地的郭文义主任介绍说,“通过两年的试验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玉米秸秆的量有些大,如果能控制在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效果会更好。”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李长生告诉记者,黑龙江是全球土壤碳丢失最快的区域,而这些碳都变成了二氧化碳。“黑土地开垦之初为什么特别黑,就是因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高,当时没化肥、灌溉一样打粮食。现在‘没’了有机质,就没了营养之源,农民要产量就要使用大量的化肥,为黑土地板结埋下了伏笔。现在的政策、机械都为秸秆还田提供了便利条件,秸秆焚烧将成为历史。”
省土肥站研究员付建和介绍说,黑龙江省有2亿亩耕地,以往只重视了数量的保护而忽略了质量的提升,黑土退化严重,有机质急剧下降。为了使龙江的黑土地永续利用,今后,省土肥站将加大秸秆还田的推广力度,进而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项目实施两年了,并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对此,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魏丹也说出了她的心里话:“项目实施两年来,无论是土壤有机质还是土地的产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摸索试验的大豆—玉米轮作模式已初步成型,接下来,我们将在2015、2016年的生产中继续完善技术模式,找出适合当地的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
据了解,现阶段试验的秸秆还田模式中,抛洒有机肥、深翻、旋耕整地模式的效果较好,秸秆可以分散到土壤中的各个层面,而抛洒有机肥、耙地、旋耕整地模式中秸秆很大一部分都停留在地表15公分以上,对来年的播种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保墒。记者 姜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