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负数值与感受不符 痛苦感来自隐性税负
宏观税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有新数据公布,总能引发热议。
报道显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口径,2015年和2014年中国宏观税负均为29.1%。这是自2012年之后连续第四年维持在29%左右的水平。这个数值并不高。
宏观税负高低所引发的热议,其实应该分几个层次来分析和讨论。一味争论高低意义并不太大。在当下之中国,往往是隐性税负以及税负的延伸问题,决定着人们对宏观税负的感受和评价,这些才是最值得讨论、分析、改善的。
单从绝对数值来看,我国29%的宏观税负低于世界平均38.8%的水平,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42.8%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34.4%的水平(2013年)。当然,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数据差异较大,比如中金公司(大口径)测算的2014年宏观税负高达37%,这明显高于财政部测算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讨论的性质。
宏观税负数值本身意义不大。它只是一个平均数,它的意义在于反映税负变化趋势,却并不能说明税负高低。从国际上看,对宏观税负合理区间也没有共识。考察宏观税负是否合理,最关键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否让老百姓满意。
中国宏观税负并不算高,但数年来一直引发热议,原因何在?究其根本,在于税负数值与人们的感受不符。
中国历史上也常有正式税率不高而百姓却为税负所累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有不少“法外之税”,或称“暗税”。暗税是官吏在征税时自行加征的税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毋庸讳言,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旧社会的残余也还有存在,历史上的隐性税负,在今天也有投影。
中国当下的税负痛苦感(TaxMisery),其实不来源于税收本身,而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税收使用效率欠佳,浪费公帑的现象总是令人痛恨;二是法外收税时有发生,税收虽然不多,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却比明面上的税收要多。各种名目的收费或罚款往往形成了收费部门的部门利益或者地方政府的非税财政收入,成了老百姓的隐性税负。
尽管近些年政府清理各种收费,尤其是2015年以来,财政部门结合税制改革总体方向实施减税,同时,实施普遍性降费,及时部署涉企收费专项清理工作,全面清理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但乱收费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
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而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所谓“全口径”,指的是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预算和决算的法制化运行机制。显然,这些对于整治法外税负、隐性税负,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政府收入始终需要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尤其要保障公民对税收各环节的监督,权力机关、政府机关也要优化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如此,征税、纳税、用税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中国税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