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哈尔滨三年记忆中的黄金岁月

28.10.2015  09:34

  编前话——2015年12月1日,《黑龙江日报》将迎来她的70华诞。

  70年的《黑龙江日报》,对于她的书写者——所有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然构筑成一种共同记忆,一部煌煌大史,一种精神能量。

  这时,我们把眼和笔第一次面向了自己,我们要追溯“话语讲述”的年代,更要铭记“讲述话语”的年代。我们的目光瞄向了省报那座老楼和那个大院(电车街12号)。

  因为,自从它成为《东北日报》所在地,后成为《黑龙江日报》社址,从未沉寂过。每天,这个“笔尖式”的塔楼,都把清晰的剪影呈献给大地,印刷机的隆隆轰鸣,奏响报人每一天的豪迈。在年轻一代报人心中,这座老楼纵然像置于高楼大厦中的一座土墩,也有殿堂的影子,结实的瓦砾朝着蓝天射出光芒……这里有太多的记忆在川流,有太多的人物,精彩四射……像华君武、刘白羽、穆青、周立波等,这些在这里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物,对于历史来说永远具有陈述的意义。而我们后来者,不管这种幸福感何其持久,如果不去梳理和收藏这份记忆,都将无法免责。

  今起,《黑龙江日报》择取并采访了在省报老楼和那个大院(电车街12号)工作、生活过的五十余个人物,逐一刊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工作生活的精彩故事,以此方式,荟萃一部别有意蕴的有关《黑龙江日报》的重要史料。让那些并未随雁阵款款远飞的人和事,继续给予我们鼓舞、兴奋、砥砺和精神资粮……为一代又一代报人的明天而歌!

   省报老楼和那个大院(电车街12号)》系列之一

   曾以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享誉全国的著名记者、中国新闻记者的榜样、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哈尔滨三年,记忆中的黄金岁月

                                                               ——张利民根据资料综合整理

  哈尔滨市,有一座著名的欧陆风格铁桥——霁虹桥,桥头的地段街街口,矗立着一座高楼。拔地而起的“笔型尖塔”,直指蓝天;“稿纸”样的两翼侧楼,分别伸向经纬街和地段街,宛如一只引颈展翅的天鹅。

  这就是1938年10月建成的哈尔滨弘报会馆。现为黑龙江省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社址。 

  “笔型尖塔”、“形似稿纸”的侧楼,望上一眼,就会让人顿生如椽大笔,秉笔直书之激情。

  这座老楼,虽栉风沐雨,历经沧桑,新闻圣殿,却不曾改变。

  一个“”字儿,聚数家新闻媒体纷至沓来安营扎寨,引诸多新闻大家儿前仆后继走进这座老楼。

  一些新闻老前辈或从革命圣地延安,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进这座老楼,同时,他们也把“深入采访”和“深度思考”的精神和作风,带进了这座老楼,带给了哈尔滨,带给了新闻记者。

  1946年5月23日,东北日报社、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在战火中,由长春转移至哈尔滨。

  穆青,从此走进这座老楼。

  1946年走进,1949年离开,一别42年。

  穆青怀念哈尔滨,总盼重访哈尔滨。他生前曾对人说:哈尔滨,是他在战争时期最有感情的两座城市之一,“记忆中的黄金时期”。

  1991年7月29日,穆青和老伴续磊从内蒙古自治区采访绕道哈尔滨,42年梦圆。

  老两口登上黑龙江日报社的老楼,寻到当年的那间旧居。穆青动情地说:“解放战争时期,我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了三年,在这里结的婚,在这里生的第一个孩子,我对哈尔滨特别有感情,我的老伴对哈尔滨也特别有感情。这里使我们回忆起许多当年的情况……

  续磊开心地笑着回忆:“夏天,我们从楼上用绳子拴个小筐连钱一起顺下来买冰棍吃……

  穆青1940年到延安。1945年9月,24岁的穆青,参加挺进东北先遣小分队由延安《解放日报》派往东北采访。

  1946年2月,穆青走进《东北日报》,出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

  那时的东北日报和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在一起,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续磊,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之女。1945年,毕业于延安中学。17周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于穆青两个月成为《东北日报》的记者。他们相识了。

  1946年5月,《东北日报》由长春向哈尔滨转移。转移时,报社人员分乘一列货车的两个车厢,穆青与续磊在同一个车厢。途中遭遇敌机轰炸,车停,人们纷纷跳下车,拼命往铁道两旁的高粱地里跑。续磊从没经过战火,碰到这阵势,吓坏了,站在车厢门口,不知所措。穆青上前一把拉下她,一路向高粱地狂奔,躲过了这场劫难。他们的感情也升温了。

  穆青,时任东北日报采编部主任。续磊是记者,她年龄最小身体又弱,穆青对她关爱备至。续磊下乡采访,穆青就到车站送和接。尽管穆青的情感表达默默无言,但是聪慧的续磊却在这默默无言中,“”出了“”。

  夏季,工作一天后的傍晚,他们最喜欢坐在松花江边,吃着冰棍,观赏天边火烧般的晚霞,直到夜幕落下,江面上亮起点点渔火。

  土改运动开始后,续磊被抽调参加土改报道,经常下乡采访,一去就是一个多月。那时没电话,穆青就把自己的思念写在纸上,每当专门负责下乡取稿子的通讯员要骑马出发时,他就把厚厚的一封信交给他带给续磊,通讯员回来自然也有续磊的信交给穆青。时间一长,大家笑称“飞马传书”。

  他们有时候不仅传书,还传物。穆青看到续磊日夜在外奔波,担心她冻伤脚,便买了当地最暖和的毛毡靴子捎给她。续磊心更细,有一阵子,哈尔滨备战,穆青剃了光头,她担心他夜里睡觉着凉,就把自己的一件旧毛衣拆了,织了一顶睡帽给他带去。

  1948年元旦,穆青与续磊结婚。结婚时,门口展开一大块续磊准备的红绸子,上面签着华君武夫妇、刘白羽夫妇、白朗夫妇及每一位记者、编辑的名字,还有在场的孩子们;报社新年会餐的酒席,就是他们结婚的盛宴。大家举杯祝福这对新人幸福和睦,白头偕老。

  忠贞不渝的爱情,经住了历史的考验。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主席,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信,怎么写?以个人名义!穆青浑身涌起热浪。回到家里,他在屋里踱步,又作了几种最坏的设想。他想给老伴续磊说出自己的打算,心头不禁凄然。当了多年“黑帮婆”的续磊,如今落了一身病,才过了几天安生日子,现在还在资料室里剪剪贴贴、打打扫扫,难道又要让她和孩子们受株连?

  不能考虑太多了,大不了去坐牢!他把自己的决心告诉了续磊。续磊思虑再三,最后,她对穆青说:“写吧,要是进了监狱,我给你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