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补、靠要”的空壳村活了——黑龙江这些乡村“卸包袱”谋振兴

20.07.2019  14:40

  新华社哈尔滨7月20日电题:“靠补、靠要”的空壳村活了——黑龙江这些乡村“卸包袱”谋振兴

  新华社记者 强勇

  村级运转靠补、基础设施靠要,这样的空壳村是乡村振兴的“必解题”。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黑龙江省方正县探索空壳村“卸包袱”工程,对矛盾多发区采取“清化收”措施,加快空壳村“轻装”发展。

   清:一些“老大难”问题有人管了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要理清“家底儿”。2017年6月推进“卸包袱”之前,方正县67个行政村有稳定经营收入的不足一半,负债村超1/3,成了乡村振兴的拦路虎。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不规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方正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王忠说,一些新老矛盾并存,有的村子存在不愿管、不敢管现象,使守法守规的老实人吃亏。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村不少土地资源、资产被低价发包或无偿占用。村民房治国10多年前与村里签了一份承包合同,150亩地50年费用仅1000元,村里人意见很大,问题多年来一直没解决。

  建国村会计赵成介绍,这块地未经过公开竞价发包,程序不合法。去年村干部多次上门做房治国的工作,并考虑他这些年的投入,最后双方商定承包价格为每年10000元。“干部来了谈道理,也谈感情,俺对这个结果服气。”房治国说。

  “卸包袱”的第一环节是“”,即清理违约、无效合同。记者调查发现,在依法依规基础上,方正县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作用,做好政策宣讲员、矛盾化解员。全县认定违约、无效等合同1000余件,其中90%多的问题通过讲政策、摆道理稳妥解决。

  王忠说,清查后的相关资源、资产重新发包,村集体增收380多万元,平均每村增收5.6万余元。

   化:被讨债围堵的村支书不躲了

  往年村级转移支付到账,天门村党支部书记鲍世军都要躲一阵子。“除了5万元转移支付,村里没啥收入,债主都集中到那时候来。”他说。

  天门村的情况并非个例。乡欠村、村欠民、民欠村等债务交织,村干部疲于应对,既影响发展,又损害村党支部威信。还有一些乡镇政府和部门往来费用,经常算到村里,有的征地款等拖欠不给村里,基层一度苦不堪言。

  方正县化解债务主要有“三招”。一是把清欠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从上而下推动,着重清理政府部门挂到村级的债务。二是按自愿原则,以顶账、抵账等方式,对村欠民、民欠村债务进行转化。三是对呆死账上报核销、对闲置资产拍卖或盘活,用所得收益还债。

  “上级挂到村里的钱,有的长年累月,数目不小。”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这笔钱他们“很难要回来”。现在清欠工作由上向下推,效果很明显。

  红星村安装路灯向种粮大户刘福财借了5000元,20多年一直还不上。推行“卸包袱”工程后,红星村增加了收入,还把土地确权中对刘福财新增土地的收费与部分欠债抵账,偿还本金、利息1万元,多年的矛盾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方正县化解债务3000多万元,许多村集体账面“由负转正”。天门村通过清欠、盘活资产等举措,一举偿还外债13万多元,甩掉了空壳村帽子。

   收: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

  “卸包袱”过程中,方正县围绕农村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发力,土地确权新增地源25万亩、地源收费2000多万元。并且试水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等改革,盘活资源资产。全县负债村减至7个,95%以上的村实现有稳定经营收入,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46个。

  曾经负债23万元的沙河子村新增地源3262亩,多举措下从空壳村变为有积累村。在德善村,俊丰粮食产销合作社用农民的土地承包证向银行贷款100万元,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资金难题。

  一些村庄甩掉包袱后集中精力发展增收产业。鲍世军介绍,天门村食用菌菌包厂去年收入逾10万元。尝到甜头后,村里根据自身条件继续投入,选好4000平方米地块,发展梅花鹿养殖业。

  村容村貌逐步改善。有的村坑洼多年的道路重新修缮,有的村路边的垃圾开始有专人负责清理回收。去年雨季,大水冲垮红星村的河堤,80多户村民的庄稼被淹,村里拿出3万元很快修好了堤坝。“这么快,在以前不敢想。”有被淹农户说。

  红星村党支部书记董志鹏说,过去村里没钱没积累,“难当家,难办事,难说话”,村两委经常“有计难施”,现在有钱给村民办实事了,老百姓服气,心更齐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