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空巢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空巢村”一般是指在农村,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外出打工等原因而离开家乡后留守的老年夫妇或独居老人以及留守妇女所在的村。随着望奎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劳务经济成为农民谋生和增收的主要途径,这在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全县农村出现了“空巢村”现象。这种现象对全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背后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空巢村”现状与成因
(一)现状:望奎县下辖15个乡镇、109个行政村,拥有50万人口,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省级十弱县。调查显示,有78%的村都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巢村”。有80%的空巢老人为50-69岁的老年妇女,20%为30-49岁中年妇女,18-29岁及70岁以上留守妇女几乎为零。
(二)成因:一是子女工作原因不在身边;二是一些子女们不愿意在农村生活,搬到乡镇集镇或大城市生活,把老人留在家;三是儿子自然分家、女儿出嫁;四是老人和子女不和,不愿意住在一起,老人单住。产生这种空巢村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年轻的夫妻结婚后如果需要打工就一起外出了,年老的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子女对其不放心,这样留守的重任就落在了中老年妇女的肩上了。在留守妇女中,几乎一半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她们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务农。另外女性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待遇也低,所以多数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这一现象在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农村社会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急需关爱的群体--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留守妇女需要照顾老人、抚育子女、照料庄稼,她们普遍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等压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空巢老人生活孤独无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妇联组织的做法
(一)成立组织,健全制度,延伸“空巢村”网络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全县在15个乡镇成立农村空巢村帮扶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109个行政村中成立农村空巢村帮扶服务站,设立办公室,每个乡镇妇联主席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是所在村的村妇代会主任,负责具体指导工作。同时,县妇联牵头制定《望奎县农村空巢村帮扶服务实施意见》及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做到分工有序、层层落实。选取火箭镇正兰三村、望奎镇厢红五村作为空巢试点推进村。二是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三簿”、“五册”登记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每个村级帮扶中心设立办公室、活动室、健身室,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确保空巢老人帮扶工作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强化宣传,创新方式,培树文明养老的新风尚。
一是依托多种载体,积极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召开各村动员大会,传达县妇联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部署任务。重视户外宣传,利用宣传橱窗、横幅、发放敬老倡议书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大幅标语上街,小幅标语村村宣传。目前,在村委会的公示板里醒目位置张贴敬老、爱老宣传标语120多幅,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村风文明榜,在全县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对涌现的“孝子”、“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进行了张榜表彰。二是大力培树尊老爱老意识。开展老年法规宣传,在中小学设立国学大讲堂,做到美德从小抓起、从课堂抓起,让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在每年重阳节及春节走访慰问活动中,宣传空巢村帮扶服务的好处,同时通过慰问的机会,各老人朋友互相交流,互通讯息,交流感情。
(三)多方联动,强化服务,切实开展关爱行动。
一是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妇联将与“空巢村”结对帮扶作为关注民生,关心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制订了驻村医生和“空巢老人”结对帮扶方案,驻村医生定期到老人家中探望,为老人免费体检,并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做到常联系、常走动、常关心。定期走访空巢老人,陪老人聊天,帮老人理发,为老人发放便民服务卡,为老人提供及时方便的服务。二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妇联成立专业帮扶服务队伍、巾帼志愿者帮扶服务队伍,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固定化。妇联把农村有一技之长的留守妇女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和特殊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专业服务。目前,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帮扶服务活动达230人次,其中受理服务56人次,上门服务150多人次,有280多位老人得到了及时的帮助。三是发挥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作用。妇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通过这些社会团体为“空巢老人”提供陪伴、生活、法律等各项服务,解决养老社会化的问题。
(四)加强老年文化体系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大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力度。县妇联以各村 “妇女之家”为阵地,成立文化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营造他们的生活乐趣。通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老人感到生活不再孤单,经常能看到他们下棋、打乒乓、读书、打麻将、练曲的身影。二是大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县妇联在全县109个行政村中有条件的村设置了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设立日托室、聊天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图书室、电视室等,添置各类活动器具,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空巢老人参加各类歌唱节目,并多次组织开展老年秧歌舞、皮影戏、太极拳、乒乓球、下棋等多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三、探索“空巢村”情况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思路和办法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居家养老模式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都希望住在家里,而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公寓,家庭养老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养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从以德治家入手,从家庭细胞开始,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老为荣的良好风尚,弘扬敬老爱老亲老的传统美德。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呼吁成立村(屯)基层老年协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子女所在单位和组织要严肃批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要联合有关单位继续开展好“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 “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的评选表彰活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协议养老制度,对子女不及时与父母签订协议书,或不及时履行赡养义务的,村(屯)老年协会、妇女组织要及时督促和帮助落实,必要时可以帮助老人采取法律手段解决,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加大对不履行赡养义务,不孝敬老人的行为曝光力度,让全社会都来谴责这种不孝行为,引以为戒。三是要积极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以村“妇女之家”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强化维权职责,创新维权服务手段,依法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
“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维权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各级妇女组织应积极助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老年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抓住侵权的典型案例,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舆论支持,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巾帼志愿者活动,建立社会关爱机制,发展村级老年服务事业
首先,开展巾帼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各级妇女组织组织巾帼志愿者、村(屯)民代表、党员代表,针对空巢老人积极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实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家访并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每天一次问候,每周一次帮助,每月一次心理疏导,每季度举办一次心理辅导培训,每半年开展一次健康服务,每年重阳节进行一次慰问”。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其次,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大多数老年人在进入晚年后,最怕精神孤独、寂寞,怕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为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在村妇联建立老人互助站,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从而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建立各村求助呼叫系统,为“空巢”老人家庭安装“爱心呼叫器”,发放“爱心通手机”,切实解决多病、体弱、“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开展医疗、生活照料等入户服务,建立家庭病床,提供无偿或低偿医护服务。
第三,大力发展村养老服务事业。积极鼓励适龄留守妇女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在老年人聚居多的村上开办老年公寓、老人日托所、家政服务机构,设立求助热线,提供聊天、日常护理、买菜做饭、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及时为老人排忧解难。建立乡村婚姻服务机构,独居家庭夫妻双方一旦失去其中一个,经济和生活照料都会出现问题。而再婚是失偶老人实现夫妻互养的先决条件,要为“空巢”独居老人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祥健康的晚年生活。
第四,组织巾帼志愿者巡逻队。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村妇联要组建巾帼志愿者巡逻队,依托本村电工要定期派队员们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巾帼志愿队员们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