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群英荟萃”
图为《鹤鸣湖》剧照。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近日公布,“鹤鸣湖传说”、“鄂伦春族乌勒尔”、“吴家鼓吹乐棚”等67个非遗项目入选。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民俗等9个领域。
近日,记者采访了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了解这些非遗“明珠”的“前世今生”。
●鹤鸣湖传说
诠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鹤鸣湖位于大庆市林甸县三合乡境内,总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是我国著名湿地之一。
相传几百年前,这里遍布湿地沼泽,湖水泛滥。某年夏天“黑鱼精”预谋偷袭村民,并发洪水淹没村庄,恰被一只仙鹤听见,聚集众鹤提前飞进村庄,长鸣不止,惊醒村民,于是众人与“黑鱼精”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终于打败“黑鱼精”,保住了村子。人与鸟在20棵老榆树下庆贺,并把受伤的鹤调养后放归大自然。
2012年,生态舞剧《鹤鸣湖》在北京文化艺术周亮相,上演百余场,座无虚席。
鹤鸣湖传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满汉全席北派菜
展示中华烹饪之博精
满汉全席是集汉满饮食烹饪技艺与习俗之大成的一种高端宴席制式,已流传三百多年,菜品种类、数量以及餐具、服饰、乐器曲目都有定规。
满汉全席虽有北菜南菜之分,但其根基在东北。黑土地不仅为满汉全席做出了贡献,而且是技艺较早流入民间的区域。清咸丰皇帝的御厨梁忠把烹调宫廷菜的绝技带到天津,唐克明在梁忠店里学徒七年,他的徒弟盛英杰把这一技艺带到黑龙江。张金春1990年拜盛英杰为师傅,兢兢业业几十年,抢救了濒危的满汉全席,以北派菜为主打项目。
满汉全席是清代皇家总结的满汉饮食大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文化内涵比较厚重,展示了满汉传统饮食、服饰、民居、礼仪等民风民俗。
●鄂伦春族乌勒尔
口口相传记录民间文化史
鄂伦春族拥有古老优美的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艺术,特别是口头文学“乌勒尔”极为广泛。每当狩猎归来。全“乌力楞”的族人便聚集在篝火边,一边吃着烤熟的肉食,一边喝着桦皮碗里的野生果酒,一边讲述喜闻乐见的“乌勒尔”(民间故事)。每个“乌勒尔”都充满勇敢进取的精神和信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伦春人通过“乌勒尔”这一口头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其民族勇敢、强悍、刚直、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和勇于战胜自然适应自然的拼搏精神,并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它记录和展示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与心路历程,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民间文化,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价值,也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诸门学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吴家鼓吹乐棚
曲牌魅力独具历久弥新
吴家鼓吹乐棚起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吴家鼓吹乐棚以精湛的表演艺术、独具风格的曲牌魅力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和喜爱。
鼓吹乐棚是北方民间红白喜事时为吹喇叭乐队遮风挡雨而搭建的简易棚子。吴家鼓吹乐棚奠基人吴文祥是双城堡一带远近闻名的“吴大喇叭”,唢呐功底深厚,人称“喇叭王”。
吴家鼓吹乐棚的主要业务内容为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满月百天、开张、升学、祭祀、盖房子、乔迁、扭秧歌等。初期以唢呐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二人转表演、东北大鼓、评剧选段、京剧清唱、卡戏等。发展到现代,吴家鼓吹乐棚已经发展成吴家鼓吹乐队,从演出内容到表演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乐队中常常加进小号、萨克斯、长号、电子琴、架子鼓等。
吴家鼓吹乐棚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乐曲,对研究北方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与此同时,吴家鼓吹乐棚历经几代人的苦心钻研,极大丰富了唢呐和打击乐锣鼓的演奏技术。
●赫哲族特伦固
濒危的“知识掌故文学”
赫哲族特伦固是赫哲族民间口头文学之一,与伊玛堪、说胡力齐名。赫哲语意为“教育用知识”,原来传承人众多,现能讲者不足十人,处于濒危断传边缘的状态。
特伦固类似记述史实的历史文学,类似植物学、生物(鱼类)学、药学等知识的教材,民俗教材,诗歌,歌词的集注,宇宙观原始哲学等,是口口相传下来的。
与伊玛堪文学偏重文学本身、艺术性强不同,特伦固偏重教学,偏重历史讲述,偏重人文、地理、原始科技生产知识传授,偏重宗教、哲学、民俗、伦理知识的宣讲,偏重对语言词汇的讲解。它对赫哲族历史研究、各项文化研究和传承有重要学术价值。(记者董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