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等五大乳企纷纷出海并购 国内并购略显平淡

11.06.2015  13:16

  “乳企间的并购早就开始了,大企业目前都在做。”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不过,国内乳业的并购案例并不多,而通过目前乳企的动作看,一些大型的乳企正在将触角伸向欧洲,海外并购节奏加快。

  众所周知,2013年,国家提出乳业的并购重组,但事实上,在国内出现大量的倒奶杀牛事件后,中小乳企的现状并没有大的改观。目前依然在低价卖奶,甚至大部分奶都卖给了奶贩子而非乳企。产业集中度低、规范化、规模化以及现代化都对当前乳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调整成必然趋势。

  6月8日,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与贵州省贵阳市洽谈关于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简称“三联乳业”)的重组合作事宜。

  伊利股份此次收购国内乳企的消息无疑成为乳业市场的一大亮点,但除了伊利股份外,其他的乳企在国内出手并购的动作并不多。

  数据显示,国内10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行业比重55%,而规模化养殖是未来的趋势,中小养殖户退出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乳企间的并购案例之所以不多,是因为国内乳企间的并购不能够产生互补效应。

  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年蒙牛并购雅士利,是因为蒙牛缺乏奶粉业务板块。而飞鹤乳业并购关山乳业也是为了拓展羊奶粉。如今,国内乳企已经是全产业链模式发展,企业间的并购如果不能产生互补性,那么并购后就会给企业带来负担,这也就造成了乳企间的并购重组速度放缓。

  而纵观我国大型乳业的频繁“出海”并购行为可知,它们看中的不仅是海外的奶源,更重要的是技术。

  数据显示,自从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后,就拉开了国内乳企海外布局的序幕,伊利股份、蒙牛、贝因美、新希望、飞鹤乳业等相继“出海”寻找合作伙伴,布局奶源、投资建设工厂以及研发中心。

  在宋亮看来,国内企业纷纷出海的原因,主要是借鉴国际乳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自身产业链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准备。

  当越来越多的国内乳企将触角伸向国外时,国内原奶企业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众所周知,现代牧业是蒙牛的最大原奶供应商,在进口奶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国内奶价不断下跌、国内奶源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现代牧业开始在自有产品上发力,并且借助自己全国各地的布局,准备在低温奶市场发力。

  对于未来发展,现代牧业董事长兼总裁高丽娜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牧业不会并购其它的牧场,短期内也不会扩建牧场。未来,会加大公司自有产品的市场推广。

  根据现代牧业发布的公告显示,2014年公司实现总收入50.27亿元,同比增长52.84%,其中奶牛养殖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41.3%,占总收入比为83.4%。液态奶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59%。归属大股东净利润为7.63亿元,同比增长50.47%,净利润率为14.6%。

  高丽娜表示,公司的低温奶之前已经在市场销售,主要是通过会员制模式,用户订奶。今年,现代牧业要加大自有品牌的销售,高端低温奶也会陆续在国内大型商超上市销售。

  在高丽娜看来,阻碍低温奶发展的不是冷链物流环节,而是来自一些商超。有的商超为了节约成本,会在晚上断电,这样就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现代牧业产品进商超,只选择大型的商超。

  “现代牧业在全国分布式布局搭上了很好的低温奶产业的班车,因为国家下一步会推动低温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拥有全国布局的企业具有很好的合作潜质。”宋亮如此表示。

  6月9日,现代牧业又牵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奶业创新团队签署了“优质乳工程”合作备忘录。在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的时下,已经蝉联全球食品“诺奖”的现代牧业决定在品质上再下功夫,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记者夏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