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闹“粮荒” 玉米淀粉业为市场化呐喊

29.06.2015  11:45

  “农民手里现在没有余粮了,好粮食基本进临储了。”即使是在“中国玉米之乡”的吉林公主岭,企业也难从市面上收购到一粒玉米。

  每到新粮上市,各地贸易商、粮库,粮企从四面八方涌入这“黄金玉米带”,形成各方入市抢粮的局面,而最终收来的粮食,大部分都流入了国储。

  由于市面缺粮,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长期保持高位,相对而言,其下游产品如淀粉、酒精、饲料等价格却长期徘徊在低位,一边是政策对价格的高举、一边是市场需求的抑制,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在经营困境中挣扎了近四年。

  面临“七年之痒”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到了应予以调整的时刻。业内专家表示,在大豆和棉花纷纷试点实行直补政策的背景下,未来玉米产业“市场化”的步伐也将加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正面临调整。

  粮仓缺粮 

  公主岭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松辽平原腹地,东辽河中游右岸,与在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2011年4月25日,公主岭市获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玉米之乡”殊荣。因公主岭市的玉米无论在产量和成分含量上,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经检测,公主岭市玉米的淀粉含量保持在71%以上,蛋白质含量保持在9%以上,脂肪含量保持在4%以上。

  但即使是在这“中国玉米之乡”,企业也难从市面上收购到一粒好玉米。

  “农民手里现在没有余粮了,好粮食基本进临储了。”中粮集团成员企业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一位采购人员说道。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2014/2015年度全国临储玉米收储量为8329万吨,结合2013/2014年度结转的临储及地方储备,储备玉米超过1.6亿吨。大部分粮源集中在国家手中,市场流通量不足,东北目前农民手中余粮基本告罄,吉林地区仅有梨树、辽源等地有少量余粮。

  记者走访了公主岭以及附近粮食主产地四平、长春等地,发现目前的行业存在明显的三大特征:其一,收粮难,抢粮者多。今年临储收购节奏较快,力度增大,同时各地贸易商、粮库,粮企收粮积极性大增,形成各方入市抢粮的局面。

  “现在有证收购的大小粮商就有1000多家,粮库密密麻麻分布在公主岭各地,包括个人粮库、贸易商库点以及中字头企业粮库。可以说是全面铺开收粮,中字头库点有限,就与贸易商合作收粮。”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许先生表示。

  其二,农民惜售,导致原料价格上涨。今年三月左右,各方抢粮促使玉米价格半月内上涨了2.8%,有余粮的农户纷纷囤货惜售。

  其三,南方饲料厂纷纷北上抢粮。“南方专业化的大型饲料企业双胞胎集团都到公主岭抢粮来了。”许先生说。

  玉米淀粉的主要成本为玉米,约占总成本的80%以上,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玉米淀粉的成本影响较大。国家在东北地区出台玉米临储政策,实行“托市”收购,玉米价格被逐年抬高,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价格已由本世纪初的900元/吨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吨左右,涨幅近1.6倍。近期玉米价格有所回调,但下游淀粉价格因供过于求仍处于弱势。

  “我们玉米收购到厂价在2300-2320元/吨,最近临储拍卖情况吉林地区成交价格在2350元/吨附近,到厂成本在2400元/吨。每吨玉米纯加工成本在500-600元/吨,就是说淀粉要卖到3100元/吨,才不亏钱。但当前吉林地区淀粉价格在2880-2900元/吨,即使考虑当前国家对深加工玉米150元/吨补贴,企业生产仍亏损50元左右。”吉林帝达淀粉生化公司一位高管说。其表示,由于玉米淀粉生产亏损,目前帝达淀粉厂已经不再生产淀粉了,转而生产饲料。

  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潘升表示,自2014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开工率“高开低走”,“在成本较高、产品价格较低的双重挤压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特别是生产酒精的企业基本一半都停产了。

  由于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严重,如果能获得进口玉米配额,则企业生产成本将得到有效降低。据了解,获得15万吨进口配额吉林四平天成玉米到厂成本仅为1800元/吨,获得较好的加工利润。这让同行十分眼馋,但国家对玉米进口配额实行严格管理,要获得进口配额并非易事。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指出,自2004年以来,每年进口玉米配额的发放量基本稳定在720万吨,配额的60%分配给国有企业。国内饲料生产企业分配40%的进口配额,如果需要更多的玉米进口配额,只能从拥有配额的国企手中购买。

  而外资企业方面,由于其国际融资成本低,加上担心无法获得国储拍卖量,春节前及3月份有外资粮食企业大规模补充原料库存,玉米库存成本在2110-2180元/吨左右,即使考虑仓储及利息成本也在2150-2220元/吨。

  “目前下游需求不好,加上玉米淀粉产能过剩严重,行业已经进入到洗牌阶段,外资显然比我们先行一步。”许先生说。

  错放的政策之手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国际农产品市场全面步入下滑通道,国内农产品市场也因此受到波及。在这一背景下,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开始,国家启动了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在东北产区计划收储玉米500万吨,随后又相继启动了三批收储计划,连续四批玉米收储计划总量达到了4000万吨。此后,国家玉米收储政策步入常态,玉米价格持续上升。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使这几年国内玉米生产迎来大丰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现在玉米库存水平特别高,据说去年收购了8000多万、库存超过一亿吨的玉米,而我们总的产量也才两亿吨,国库的玉米居高不下,而进口的压力也挺高,替代量增加,造成了市场扭曲。

  上海钢联“我的农产品网”分析师窦晓博也指出,首先,收储政策间接增加了玉米播种面积,特别是黑龙江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同比增长7.6%左右;其次,收储政策变相造成了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扭曲,在产区玉米价格大涨下需求却一直疲弱,使得产销区价格出现倒挂;最后,在国内玉米价格逐年攀升的同时,国际玉米价格却因供应宽松问题持续走低,目前国际国内价格严重失衡,但在进口玉米配额限制的情况下,尚未发生国外玉米大量流入的现象。替代品大幅增加,去年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这些替代玉米效应明显的非配额品种进口总量已接近2500万吨,今年市场预计将再增加500万吨左右,这将为未来临储玉米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面临“七年之痒”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到了调整的时刻。业内专家表示,在大豆和棉花纷纷试点实行直补政策的背景下,未来玉米产业“市场化”的步伐也将加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正面临调整。

  玉米深加工政策调整的呼声也很高。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助理朱勇生表示,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的产能是超过3500万吨的,但这几年东北区的深加工一直在1800万吨、2000万吨以下,产能开工率不足50%,而且全行业亏损。这种全行业亏损局面,一定程度上与玉米临储托市不无关系。而且目前玉米深加工的政策都是在多年前基于当时国内紧平衡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国储玉米已经接近1亿吨,在如此高库存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原来玉米深加工的行业限制,有点过时。

  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玉米深加工行业所面临的困境。2014年7月起,中央财政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临储玉米每吨补贴100元。2015年国储玉米拍卖的用粮补贴自4月15日开始执行,对于参与拍卖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而言,只要加工规模和加工能力符合补贴要求,黑龙江、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将分别获得200元/吨及150元/吨的价格补贴。从当前的玉米竞拍成交价看,这样的补贴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仍很难扭亏。

  “这个政策非常好,只不过还需要更合理的补贴操作。现在每吨补270元,企业才能活起来。”黑龙江省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建波说。

  补贴方式上,郑建波建议对不同加工能力,完成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拉开补贴档次,建议对加工量达到100万吨的大企业,给予更高补贴。“黑龙江省很多地区出现玉米生霉粒比例过高问题,农民玉米销售出现难题,我们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加大玉米收储量,24小时敞开收购。但一些小企业经常是给补贴了就加工,不给补贴就停工。

  2014年国家已经启动棉花和大豆直补政策,玉米暂未启动,由于玉米直补政策涉及面过广,启动需要大豆和棉花两大品种先做好实验方可,短期可考虑是否出台玉米深加工补贴政策或相关的税收优惠。中国玉米网总裁、首席分析师冯利臣建议。

  “国家适度补贴或‘让利’将质量偏差玉米定向销售深加工企业不乏为一个不错的思路,后期政策粮入市会否向深加工倾斜值得期待。”他说。

  一些市场人士也建议补贴也可进一步“市场化”,补贴金额可以随市场行情动态调整,体现出相应的灵活性,而不是一“”不变。

  金融工具魅力彰显 

  除原料玉米价格过高外,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行业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企业经营水平较低。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表示,玉米深加工行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产业链条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1块钱玉米的附加值应该是其本身价值的3倍,而目前只有1.3倍,科技含量低,企业只要有资金就能上”。

  据了解,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由2009年的1260万吨上升至1490万吨,增幅18.3%,而2013年实际加工玉米1050万吨,与上年1041万吨的加工量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市场需求已相对饱和,产能仍在惯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说。

  “上个世纪末,年加工玉米1万吨就算大企业了,从2007年起,产业开始整合,现在东北地区年加工玉米15万吨以下的企业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从目前的开工率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起码产能过剩40%,下一步还将有企业被淘汰兼并,行业已进入整合加速期。

  “这个行业的寒冬还得持续3年左右,这也是行业整合加速期,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链不充足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王宪岐说,同时,国家应该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环保、能耗等门槛,倒逼行业升级整合,“淘汰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打游击式’的小企业”。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秘书长孙明导认为,要坚持淀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淀粉行业来说,需要构建高附加值、高效发展的格局,对企业而言,应更好地采用新的发展方式,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玉米采购部王传秋表示:“企业良性的生存需要期货工具来规避风险,虽然国内的很多产品价格与国际不接轨,单边而言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和隐患。目前受原材料成本变化和市场需求压迫影响,很多企业在步履维艰中生存。倒下的企业给了我们明示,所以我们要寻找有效的保证手段和措施进行原材料采购和销售的风险控制。

  期货品种中,玉米期货已经上市多年,玉米淀粉期货也于2014年11月挂牌上市,上市以来运行平稳,今年来交易量增长较快,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显现,期货市场服务玉米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拓宽,东北、华北等地产业客户都在持续关注、积极参与期市避险。

  事实上,从今年以来玉米系品种期货价格走势看,其与现货价格的走势高度契合,为相关产业企业避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特别是玉米淀粉期货流动性的增强为企业开辟了新的避险渠道,并由于其为玉米下游主要产品、生产集中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含山东),而深化了期货市场对东北和华北玉米产业的服务,也助力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提速、期货价格上涨行情启动后,一些企业边收购边运用期货头寸对冲现货风险,一些企业则在现货收购进度较慢、粮源紧缺的情况下快速在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在此轮上涨行情中,把握时机,较好的实现了避险操作。吉林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由于没有临储库点,通常需要维持2-3月玉米库存、风险较大,3月份淀粉期货价格迅速上涨、一度达到3100元/吨高点,在超过其淀粉成本线时,企业及时通过期货市场卖出套保,在随后期价走低过程中,逐渐将其卖持仓平出。据介绍,东北淀粉企业每吨利润若能达到卖出成本的5%已属不易,而该企业通过1-4月的期市操作,其在近月合约的盈利锁定了1万吨左右淀粉的生产利润。

  而从1-3月产业客户参与玉米期货避险效果上看,大型粮贸、饲料企业通过期市买套保、持仓排行前五位的行业企业(集团)盈利约8000万元。而根据近期部分大型上市饲养企业一季度报告,业绩能够持平、小幅增长的已属难得,70%的猪料企业在第一季度业绩下降了20%-30%。

  期货市场的利用,利于企业强化市场观念,提升经营能力,让强者恒强,劣者退出。因此,王传秋建议,可鼓励企业培养相关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利用期货锁定部分原料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行业协会及相关机构也应多举办相关会议,企业人员积极参与,提高相关期货行业知识。

  中国玉米网冯利臣同时认为,当前在玉米市场调控中,也可参考期货市场进一步提高调控的市场化水平,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并参考期货价格动态评估调控效果。“特别是未来粮食直补已是方向,直补后利用期货市场平台也将成为必然,因此当前应重视玉米期货市场的发展,鼓励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一步提高玉米和玉米淀粉的市场流动性,推动和完善玉米市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