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顺价销售是否存在放弃的问题
顺价销售指的是,国有粮站、粮库等粮食购销企业出售的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必须以粮食收购价格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销售,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粮食加工、批发和零售企业亏本销售。
政府对粮食收购的设计是“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即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出的三项政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2004年粮食流通体系市场化改革,在保护价逐渐退出市场之后,政府由于担心粮食市场波动,又在2006年引入了以国家储备库为依托、烘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收购制度。十年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迅猛上升、竞争力下降,托市收购造成粮食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供求、产供销割裂、品种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国内外价差加大等问题,进而产生粮食库存爆满,新粮难进,老粮难出;国产粮进仓库,进口粮进市场等“奇景”,当初政策设计者规划的“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已举步维艰。
有声音认为,应放弃顺价销售,打破困局。对此,任正晓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称,顺价销售不存在放弃的问题,“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以合理的价格收上来,同时加上必要的成本,再顺着价格、不亏损地销售出去,这是做生意的一个基本规矩,因此不存在放弃顺价销售。”
但按照顺价销售的方法,囤积在库的高价粮食无法售出,又如何解决?任正晓提出,要通过产业发展,改变过去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的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消化过高的原料成本价格,使粮食成为可以畅销的产品,“我认为这还是顺价销售,而不是放弃它。顺价销售是一种基本的规则。”
任正晓建议,国产高价粮的出口,也应走精深加工道路,来消化过高的原粮成本,使粮食变成一种高附加值产品再销往国外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原粮价格居高不下,甚至高于成品粮售价之时,粮食加工企业亦步履维艰。面对“国库有粮卖不掉,私企缺粮买不到”的“死局”,目前补贴粮食加工企业,也是考量中的一种降库存的办法。
对此,任正晓首先承认,“加工业是我们在农业,特别在粮食方面的短板。”他同时强调,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补贴支持虽不可少,但仍需突破过去那种“要发展什么就必须靠政府补贴”的理念。
”那样没有持续性。补贴一停,它就垮了;或者补贴只能连年增加,不增加,它也垮了。这样的补贴就没意义了。”任正晓认为,粮食产业的发展、包括整个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用市场的机制来激发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实现持续赢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