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

28.11.2016  14:08

记中航工业哈飞数控铣工秦世俊

  黑龙江日报记者王彦

  年仅34岁的秦世俊,是中航工业哈飞数控铣工高级技师、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

  2001年初进公司时,学习钳工专业的秦世俊被安排到数控工段,对此他不理解,“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的,不是来干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的。”“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师傅的话及时点醒了他。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再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学起。日复一日,就这样度过了一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迷上了数控加工,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入厂4年后,秦世俊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数控铣工高级技师。满心欢喜的他朝着自己心中的航空梦策马扬鞭。

  中航工业哈飞是中国直升机、轻型多用途飞机的研发、制造基地。工艺技术往往是核心。扭轴是某型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此时的秦世俊已是远近闻名的攻坚克难“专业户”。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了解决零件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经过3天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最终在轴体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4倍。

  一个个革新项目在秦世俊手中诞生。如《快速找正1/4圆孔中心法》,零件经过镗孔再铣形后,圆孔就只剩下1/4的圆孔变成了圆弧状态。由于设计更改,圆孔直径需要单边加大0.03MM。要在一个重新定位、误差只有0.03MM、剩余1/4的圆弧上找正、找准中心,无疑是一个难点。秦世俊经过探讨和多次试验,研制出一个和圆弧同等直径的圆孔作参照物,将零件和参照物同时装夹在机床上,通过移动X、Y轴进行找正,可以达到0.01MM以内的误差。

  如他所说,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能否全情投入。

  秦世俊时刻恪守“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理念,多年来所加工的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100%。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质量意识,使他声名鹊起。入厂至今,秦世俊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27年的工作量,累计自制工装、夹具200多套,更新多种机型加工程序300余条,提高生产效率1~6倍,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81项,拥有国家专利3项,节约金

  额合计560余万元。他首创的《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快速找正1/4圆孔中心法》等20多种新型加工方法纳入到产品工艺规程中,解决了直升机升力系统多项技术难题。

  2011年,秦世俊成为哈飞最年轻的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从一名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再到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秦世俊完成了技能上的大提升。2014年,中航工业哈飞成立了“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围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生产,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授等工作。

  某型机加强角盒锻铸件,很多加工经验丰富的老工人都会“打怵”,因为材料特殊,加工中极易产生变形。秦世俊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他带领团队尝试着增加两个压板做支撑、增加连结筋和改变切削走刀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表面振纹问题,提高了表面光洁度,确保尺寸精度,而且提高生产效率近3倍。

  仅2015年,工作室针对大型框类零件在加工中的变形问题,研讨了《制定应力释放槽》《消除加工中热变形的铣削》等6种加工方法;针对起落架系统关键件进行彻底排查,提出了《设计模锻件可调节夹具》《快速装夹定位工装》等10余项解决制约质量提升的创新方案;试验成功了《镗削铝合金使表面粗糙度达到Ra0.4》的方法,使零件表面粗糙度达到Ra0.15~0.18之间,在镗削技术上是一次突破。

  近3年来,“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共解决《改善制动活塞加工》《某型机主桨旋翼泡沫加工提效》《数控立车转台改进》等技术难题68项;申请国家专利19项,其中有6项已发授权号;自制工装、夹具200余套,节省工装设计和制造费190余万元;节省刀具和工时费320余万元;降低零件废品率节约成本100余万元。“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先后被省市总工会、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工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中航工业和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公认的难题攻关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