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养殖合作社做强大畜牧
“哞、哞、哞……”。6月以来,寂静了三年多已整体搬迁的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第6作业站的空巢营区内,不时传出阵阵的牛叫声。原来,红兴隆管理局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鼓励扶持八五二农场投资1亿元建起可存栏2400头成母牛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
红兴隆管理局畜牧处处长宫海燕介绍,红兴隆在八五二、二九一两个农场新建了两个现代示范奶牛场,刚刚从智利引进纯种高产荷斯坦奶牛1600头。
红兴隆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北大荒牛业”,建成黑龙江省重要牛业生产基地,保证全年肉类总产量3万吨,总产奶量8000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8.9亿元,但由于牛业发展多处于家庭分散粗放型养殖状态,存在养殖成本高、优质品率不高、生产模式单一、综合效益低。在“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的新常态下,借助生产基地的优势,提出“以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优质奶牛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明确产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家庭型向合作型转变。
八五二农场以筹集社会资金、按入资份额分红的方式,吸纳595名社会人员入社,融资5300万元,成立“黑龙江红兴隆农垦‘犇犇’奶牛养殖合作社”。
农场副场长陈树彬说:“新型合作的生产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养殖模式,实现了‘五个优化’,一是优化了融资渠道,将社会闲散资金统筹使用,实现规模化养殖;二是优化了管理手段,做到统一调控,提升种群品质;三是优化了设施标准,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加快现代化进程;四是优化了养殖方式,提高科学化水平,保证统一标准化养殖;五是优化了环境,粪便全部无公害处理,提升了综合利用率。”
“五个优化”在养殖场淋漓尽致地展现。辞去畜牧科长职务的高级畜牧师王东光带领“职业团队”,在“经营委派”机制下将牛场管理得整洁有序;牛蹄上的“计步器”闪动着奶牛的活动量,工作人员准确进行数据统计;“阿菲金”管理系统不断地显现出养殖数据,技术人员针对数据对每头牛进行健康分析;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法,让奶牛胃口大开;专业机械清理粪便干湿分离,尿液进入三级氧化池。
东北农大硕士养殖场技术员刘春东现场介绍,现在采用的均是国际最先进技术,饲养采用散栏式全舍室方式,引进美国荷斯坦冻精配种,推行同期发情、性控、胚胎移植等技术,购置了国际最先进转盘式榨乳设备,保证1000头智利奶牛明年8月首批产犊结束,母犊生产率可控制在95%到98%之间,力争三年提供优质犊牛1500头,产奶1万吨。
王东光补充说:“我们的饲养走种养和农牧结合之路,饲料全部自行种植优质苜蓿和全株青贮玉米,干粪便通过堆肥还田和生产加工有机肥料进行消化,尿液通过三级氧化变成无害水进行地表和地下灌溉农田,保证零污染。”
跟“犇犇”奶牛养殖场一样,双鸭山农场“双新”乳肉兼用牛养殖场同样是喜人场景。7只刚刚出生的胚胎移植乳肉兼用牛犊在“犊牛岛”中神态各异,十分惹人喜爱。技术员李栋高兴地说:“这些小家伙出生可不容易,是我们花了6年时间才改良成功的。乳肉兼用牛改良技术的成功填补了我省空白。”
在李栋的引导下,来到了养殖区,一头头体硕毛光的改良牛不停地舞动各种姿势。据介绍,双鸭山农场用德国弗莱维乳肉兼用牛冻精成功改良本地肉牛500头,F1代297头、F2代103头、F3代及以上共34头,胚胎移植成功34头,有7头改良的乳肉兼用牛开始出奶。
“我们乳肉兼用牛群规模这么快生成,要感谢合作社的成立。”李栋十分高光地说。2009年,农场畜牧兽医科及基层畜牧技术人员13人共同出资46万元,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合作,采用同期发情与胚胎移植技术进行乳肉兼用牛改良,获得成功,但由于受资金的限制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农场鼓励扶持下,成立“黑龙江红兴隆农垦‘双新’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形式进行增资扩股,新吸纳社员187人资金554万元。资金的保证,建起了乳肉兼用牛大型养殖场,新建了530平方米榨乳厅,今年又新购入西门塔尔牛200头继续进行品种改良。
李栋现场测算,养殖乳肉兼用牛,每头母牛产乳期产奶量可达5吨,能带来收入1万多元,加上牛犊出售所得,每头牛可增收近1.5万元。“双新”合作社已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乳肉兼用成母牛存栏达到1000头,建成全省规模较大的改良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