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红包关系:只应有欢乐,不该有江湖
黑龙江日报记者孙佳薇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推算人类社交能力的上限,能稳定维持的关系不会超过150人。而今,网络红包的崛起,使罗宾·邓巴的理论正在经受挑战。
众多网络族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与亲朋好友、同学、客户等互相派发红包,轻点手机屏幕就可以披星带月、翻山越岭,与他人搭建起新的人际关系的桥梁。
红包,正在以大潮澎湃之势,席卷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红包也正以它特有的便利,极大地创新和丰富我们的社交方式。
无形礼物
传递一份人际交往的态度与心情
最近两年,每逢年节时,某电视台主播雷雷都特别青睐发红包这种问候形式,他觉得即便是平时的好友,也会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疏于联系,一个红包不仅免去了重拾对话的尴尬,也顺理成章让彼此觉得对方还惦记着你。他说,“红包金额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把快要结冰的情份,温化重拾了。”
说到底,红包是一种无形礼物,用于传递人际交往中的一份态度与心情。有人风趣地说,它是对于人际间联结的一次质量认证:“证明我们彼此存在心里。”
被群友们当“土豪”仰望的大丹,是个相当喜欢在群里发红包的人。她对自己的举动有着清醒的认知,“我不是群里的有钱人,但我喜欢发红包是真的。”她眼中,网上发红包是一项最廉价的社交行为。“你拿出几百元请人吃顿饭,人家未必觉得好;可你拿出几百元包成十几个、几十个红包扔在群里,抢到的人会发来‘发红包的女人最美丽’之类的各种受赏的表情包。”当然,大丹有时也困惑这种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每次发红包,在享受到内心愉悦感觉的同时,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也许是还缺少面对面交流的那种踏实感吧?”她说。
如今,许多人派发红包,并非以商业营销“吸粉”为目的,而主要是刷一种“存在感”。进群发个红包当“投名状”,退群再发个红包算临别秋波。求转发,发红包;表赞叹,发红包;冒犯人,发个道歉包;抢红包手气最佳者,再发个返利红包。就好比请人喝茶,名义上是品茗,其实多好的茶也往往是附属品,聊天才是主要的。
编织网络人脉
需要一点真金白银的认证
君不见,当某些企业、商家或机构“一掷千金”地抛出红包时,各群里立刻像蝴蝶纷飞般地抢红包,人们手指磨得发烫,却乐此不疲。
网络红包,特别是群红包,扮演的角色复杂多元,有时它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善意、分享喜庆那么简单,它经常在群里演变成一个公共用具,甚至成为社交界或营销领域的灵丹妙药。
日前,有媒体报道,陌陌公司晒出的春节红包成绩单中,有一位用户共发出了17.5万元红包,也因此收获了超过1.3万名好友。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位用户在春节期间自驾穿梭了上海、湖南、北京、云南、西藏等省市,所到之处都向附近用户发送了红包。可以说,春节期间,这位用户发了一路红包,也收获了全国多个地区的新朋友。
素未谋面的网友,或是萍水相逢的过客,虽然毫无交集,但在网络红包这个社交平台上随手掷金,就让人际联结如轻风一般刮进了我们的生活,哪怕最后得到的仅仅是手机通讯录里的一个头像、一组数字,它毕竟构成了一种远期带来利益的可能性,也许,在某一天,从联系人里挑出一个陌生的名字聊一聊,会有惊喜。
时下,很多“红包党”信奉两句话,一是能用红包解决的事情,就不必说话;二是如果一个红包解决不了的,就用两个红包解决。这些略带调侃的观点,多少反映出一种现象:网络时代编织人际关系,需要一点真金白银的认证。
一发一抢之间
大人小孩儿都是图个“乐呵”
采访中,记者曾询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在红包一发一抢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答案很多也复杂,而多数人都认为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图一“乐呵”。
我省一位高校心理学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娱乐时代正悄悄走近人们的生活。大家追逐快乐的心理,使网络红包正在演变为当代一场盛大的全民狂欢。
人到中年的张庭是一位体育教练,他在平日指导队员训练时非常看重寓教于乐。他说,快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小时候一根皮筋、一个沙包、一根跳绳,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多简单!孩子如此,成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有时,快乐不需要腰缠万贯,甚至可以不需要什么有型道具,只要是好玩儿的游戏就行了。有的游戏不仅锻炼人的反应速度,让你变得机灵,还需要彼此配合,培养团队精神,乐趣很多。
一位热衷于“网络红包”的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讲,抢红包、派红包,有时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有人说不用香水的人是没有味道的人,那么,排斥红包的人有时是不解红包的“味道”。其实,人们爱上的不是红包,而是派发或抢到红包的那一瞬间,将情义一点点的融入到了红包中,发出或收获的不仅仅是红包,而是一点点喜悦,一点点回忆,一点点存在感和一种无法对别人诉说的心情……
毋庸讳言,不论是1分、5毛,还是不断增加的数字,网络红包日益凸显的游戏性元素,将使它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社交方式而闯进我们的生活,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它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