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一个产业新丁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于15日全面开放。数字显示,仅开馆当日参观人数就多达2万余人。这为哈尔滨市红色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哈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走访。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内,正在参观的市民韩女士告诉记者:“对于这段历史我只是有所了解,这次来参观是想通过展馆内的详实的历史资料、功能室还原等了解更多当时侵华日军的卑劣罪行,我对当时的那段历史由此有了深刻的了解。”
这处展馆是哈市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处红色旅游产品。记者从哈市旅游局规划开发与湿地协调处了解到,据统计,哈尔滨的红色旅游资源共计119处。2004年国家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哈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陵园、尚志烈士陵园等被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此外,哈市还有丰富的革命遗址与文物,如瞿秋白、李大钊、周恩来在哈尔滨居住旧址等。
据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工作,成立了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调查摸底红色旅游资源,研究解决发展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哈尔滨将红色旅游单独立项,单独审批,给予优先扶持;在资金导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上都给予政策支持。
哈市旅游局规划开发与湿地协调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哈市正在不断构筑“一个红色旅游中心区、五条红色旅游带、八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总体框架,构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辐射周边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
据了解,哈市旅游部门整合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色(森林、生态)、白色(冰雪旅游)、黑色(黑土文化)等旅游资源,形成名人、名景、名迹等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品牌。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哈市的红色旅游加快发展。”
此外,记者了解到,哈市每年筹措1000万元红色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同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红色旅游的开发。
保护与开发需双管齐下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与北十九道街的交口,伫立着一座二层楼。这里曾是周恩来南开学校同窗好友邓洁民的家,也是周恩来早年来哈住址。日前,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发现,如今这座楼的外立面已经出现了裂痕,有的地方墙皮也已脱落,窗户上的玻璃残缺不全,有的窗子直接被砖头填满,楼外则被一圈围墙围住,墙上写着“该房屋为危房,易倒塌请绕行”。墙面上挂着一个标有“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早年来哈住址”字样的牌子。
记者从哈尔滨市旅游局获悉,哈尔滨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保存完好,具备一定规模,并已对外接待游客的景区,共计26处,如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第二类是遗址尚存,但缺乏有效保护和管理,没有对外接待游客的革命遗址,共计49处。第三类是有价值,但无明显标志物或已被拆除的革命遗址,共计45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市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足,旧址被损坏。许多红色旅游旧址或被占为他用,或被闲置。
记者还了解到,哈市虽有东北抗联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这些场馆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接待有组织的参观外,基本没有开发成旅游产品。目前,哈市缺少市场前景好、建设规范、对游人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精品。哈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彭巍告诉记者:“这是由于对于本地红色文化内涵缺少深入发掘所致。”
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完成,红色旅游发展步伐如何加快?哈市旅游局规划开发与湿地协调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推动冰城红色旅游发展,仅凭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不够的。由于缺乏对开发红色旅游意义的认识,客源和效益还不理想,这就使得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此外,游客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要想让红色旅游加快发展,还需要旅游企业等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其中。”
另悉,由于哈市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偏僻的山区和农村,当地基础设施差,电力供应不足,通讯配套设施落后,宾馆饭店少、档次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旅游发展。
呼唤精品项目支撑
哈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彭巍告诉记者,红色旅游是新发育的旅游产品,除了旅游的一般意义,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未来要想有大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在资金导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上都给予政策支持。他建议,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市场化的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一切力量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精品项目支撑,因而要集中优势,开发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项目,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哈市红色旅游发展。
哈市旅游局规划开发与湿地协调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根据哈尔滨市的红色旅游资源状况,红色旅游产业难以独立支撑,因此应整合与之相关的旅游资源,将生态、冰雪等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补效应。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哈尔滨是黑龙江的旅游中心城市,应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在抓好本市精品项目的同时,与虎头要塞、马骏纪念馆、八女投江纪念地、江桥抗战纪念地等联系起来,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记者李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