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架”不如有话好好说
沟通越来越容易,共识却没有越来越简单。网络和各种通讯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却没有因此更靠近,反而出现了更多意料外的人际冲突。不久前,两位知名记者由于在微博上发生口角,发展成隔空“约架”。网络空间里该怎么好好说话,的确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约架”之风是这两年才兴起的网络新现象,跟流氓斗殴没有什么差别,但参与者的身份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要么是堂堂高校教授,要么是媒体人士,都是文化人。难怪有人嘲讽这些“斗士”:现在连知识分子的脑袋里都全是肌肉。除了一言不合拳头上见,网上有些文人之争甚至连一些基本风度也不要了。比如,舆论关注的方舟子和崔永元的论战。原本只是关于转基因问题的观点不同,却荒腔走板成互揭隐私,甚至“问候”对方父母的泼妇骂街。两大标杆人物的激斗,又演变成“方粉”和“崔粉”之间无底线的攻讦怒骂,在这些被负面情绪主导的网络互动中,理性和智慧早已淹没在口水中。这让我们无比怀念过去那种“笔战”,如鲁迅与梁实秋、林语堂、郭沫若等大师们之间的互相批判,如今读来不但是针针见血、句句到肉,更是嬉笑怒骂中不失风度。
或许,大师们没有去天桥下“约架”的原因之一是当年没有网络。当下动不动“约架”的文化人如果不是在网上结怨,而是相识于学术研讨等真实社交场合,那么即使互相之间有意见不合,大概也不会轻易“当街对骂”。毕竟还有那么多熟人看着,总要留几分脸面。这就是真实社交的一个优势,你可以说有点一本正经和虚伪,但客观上这套礼仪和规则,能够有效降低人际冲突风险。如果放弃这种“虚伪”,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2011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私下向奥巴马抱怨“内塔尼亚胡是个骗子”,他没想到面前的麦克风是开着的,话音直接传向了一群媒体记者。这种尴尬就跟当下的网络社区非常相似。不相识的两个当事人自我感觉是在进行一场近距离直接对话,就像在客厅里的一个角落私下交谈,实际上却是在隔空叫板,随时可能被顶到舞台中央,接受无数人的围观。而在真实世界里,当有人发生冲突,旁观者大多会拉架、劝阻,很多架也就打不起来。但在虚拟社区中,这样的机制也失灵了,起哄声音远远盖过调解声音。在一个身份模糊的环境里,作为亮明身份的“大V”,就更需要依靠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来控制言行。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论是虚拟社区还是真实世界,环境的变化终究只是外部因素,保持一个平和与积极的健康心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力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才是人际沟通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努力不妨就从有话好好说开始。(彭原)
编辑:刘晓萌